"哥伦布操流程"介绍

1987年7月25日,美国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消防支队直属一中队战斗员约翰·南斯倒在了一栋商业楼的地下室内。

这位在中队工作了27年的老兵,在距退休前的两周,倒在了火场上……

时间:1987.7.25

地点:哥伦布市

直属1中队(注①)接到911指挥中心调度:市中心1栋4层高、1160平方米的商业楼发生火灾。由于现场烟雾太大,燃烧物及燃烧地点无法确定,楼内所有人员均被疏散。中队随即出动一台云梯车及一台水灌泡沫,共8名消防队员迅速赶往火灾现场(现场情况参考“现场模拟图”)。

 

 

当消防队员们赶到现场时,发现1楼烟雾较大,地面不断冒出烟雾,中队长费席尔决定:由战斗员约翰及威尔逊组成火情侦察小组,战斗员寇夫及贝特曼铺设单干线跟随侦察小组进行水幕排烟,随队医生托比携带医疗及破拆器材跟随小分队前往待命。通过火情侦察小组的观察,认定燃烧部位在负1楼地下室内某个地方。于是,通过商场老板的描述,大家决定从房间尾部的入口进入地下室。但由于此时所有人的空呼都开始报警,于是中队长不得不命令全员抛弃水枪阵地并沿着干线的方向撤退出来更换空呼。

大致5分钟后,当所有队员更换了空呼并再次沿着干线的方位来到了地下室入口处时,现场浓烟滚滚,入口大门受热变形,根本无法打开。于是,约翰决定对入口进行破拆。但就在他操作切割器的一瞬间,地板突然崩裂,约翰连同随身携带的器材掉了进去。大约数分钟后,走在约翰前方的威尔逊发觉事态不对,开始呼喊约翰。当他发现约翰回音非常小时,才意识到了可能发生了意外。于是,他回头走了几步,发现约翰掉进了塌陷的地洞中。于是,他迅速将情况汇报给了中队长费席尔。后者当即决定,调动全部力量,挽救约翰,同时呼叫RIT小组(注②)增援。

拯救行动开始了。寇夫抓住了约翰的手,防止他摔倒。随车医生托比将绳索抛给了威尔逊,后者将绳索放下,给了约翰,约翰马上将绳索捆绑在自己的安全带上。就在大家用力试图拉起约翰时,问题又出现了:约翰掉进去时的洞竟然变形而“缩水”了!以至他整个人到了洞口被“卡”在那里无法动弹。此时,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周围温度不断上升,烟雾越来越大。见此情况,中队长费席尔果断命令战斗员贝特曼与医生托比使用喷雾水枪驱散烟雾。但问题再次出现:由于洞口太远,干线太短,加上喷雾水枪射程太短,对弥漫在周围的烟雾根本起不了作用反而将大量的烟雾推向了正在试图营救约翰的战斗员威尔逊和寇夫。于是,大家不得不改变战术,由随车医生托比返回消防车取空呼,战斗员贝特曼则返回去与中队长费席尔取金属拉梯。随着时间的流失,空呼开始报警,困在地下的约翰开始变得悲观。大量的体能消耗和不断上升的温度让他筋疲力尽。在拉梯取来后,众人才发现,由于洞口太小,拉梯更本无法放入。于是,所有人拼命地使用斧头对洞口进行破拆。数分钟后,洞口被进一步扩大,拉梯被垂直放了下去。同时,威尔逊用绳索放下一具新的空呼,给了约翰。此时,RIT小组赶到现场,立刻在大楼顶端开了天窗,驱散烟雾。此时,室内的救援行动仍然在紧张的进行。就在约翰爬上拉梯时,大家才发现,约翰竟然爬错了方向,整个身体又被卡在另一处地方。于是,RIT小组的成员接替了所有疲惫不堪的直属中队成员,并试图从另一个邻近的地下室破墙靠近约翰。但就在此时,火焰吞没了整个地下室,而约翰仍然困在里面。数分钟后,被迫撤离大楼的队员们绝望地看着整栋大楼与他们的战友一齐化为了灰烬。

约翰·南斯的尸体在第二天下午被发现,右手还紧紧地握着同伴递给他的那具崭新的空气呼吸器……

在悲痛之余,北美消防机构开始针对地下室火灾进行广泛的战术探讨。最后由加州一志愿消防机构率先推出使用水带代替绳索的救援方法。该方法出现之后,经过几次实战,迅速在全美推广并成为消防队员岗位资格考核之一(如图6,罗德岛消防总队的两名教员正在对几名即将分下中队的见习学员开展“哥伦布操”的讲解)。美加消防业务对抗赛(注③)之后,该方法在加拿大得到推广。

 

 

 

 

 

 

“哥伦布操”流程介绍

 

 

 

 

 

设定环境:某5人内攻小组在喷雾水枪的掩护下进入一砖木结构的房屋进行火情侦察。其中一名成员不幸跌入一烟雾弥漫的地下仓库,距地面大约3米。

一操法

设:被困消防队员未受伤或伤势不重可以自由活动。

首先,我们确定现场人数。包括跌入地洞内的受伤队员和地板上的4名队员,总共是5人。其次,确认洞口大小。若洞口不规则或过小,4名队员应迅速确认破拆小组,使用破拆工具将洞口扩大,但要注意避免二次垮塌。在确认洞口大小无误后,4名队员将水带对折后,取中部挂重物(最好是备用空呼)放下。被困队员接到水带端后,使用自身携带的安全钩挂在水带端上(见“哥伦布操1操法示意图”)。

安全够挂的位置可以是任意点,因为当水带拉起后,由于人体的重力作用,挂点将会自动移动到水带中端。确定被困队员固定完毕后,4名救援队员每2人拉水带的一端,然后一起用力将被困队员拉至洞口处(如图1),由被困队员自己从洞内爬出来(见图2)。

 

 

 

若此前洞口在拉升过程中变形,被困队员被“卡”在洞口,则4名救援队员中,由两名队员分别固定水带两端(将水带缠绕在身上,同时重心向后),其他两名队员沿着水带,携带铁铤,靠近被困队员后,将铁铤从其两个腋下端插入,将其“架”起来,如图3。

 

 

 

整个过程见图“哥伦布操(1操法)立体示意图”。

 

 

二操法

设:被困队员受伤严重或昏迷已无法自由活动。

由于被困队员无法自主行动,因内攻人员有限,所以需要1部拉梯参与此次救援。首先,由后方人员迅速取一部消防梯至被困人员地点,长度视力空间而定。由1名队员携带已经制作好的三套腰结通过绳索下降至被困队员身边(如图4),将其拖至与洞口垂直处,水平放置。

 

 

 

然后将其固定在三套腰结上(如图5),并用短绳制作1根导向绳。

 

 

 

 

 

与此同时,上方的另外3名队员将拉梯横跨在洞口上方,利用1根较长的安全绳与1个双滑轮与单滑轮,利用拉梯的梯蹬作为支点,如图7

 

 

制作一个简易4:1省力系统(如图“哥伦布操(2操法)示意图一”)。

 

 

 

 

制作完系统后,将双滑轮端放下,由下方的救援队员将其与被困队员身上的三套腰结连在一起。在确定各接点无误后,该队员发出“拉升”的口令。上方两名队员拉升绳索,将被困队员拉升至拉梯下方,仅贴拉梯(如图“哥伦布操(2操法)示意图二”)。

 

 

然后由1名队员将绳索固定住,另两名队员将整个拉梯的一端向上抬起(如图“哥伦布操(2操法)示意图三”)。

 

 

这样,被困队员就悬挂在了洞口上方。之后,抬起拉梯的两名队员向侧面移动(如图“哥伦布操(2操法)示意图四”),将拉梯连同悬挂在下方的被困队员一同移开洞口的上方,然后轻轻放下拉梯,将被困队员从拉梯下方取出。

 

 

如图“哥伦布操(2操法)平面示意图”。

 

 

FAQ(常见问题)

1、为什么需要一部拉梯

直接拉上来不是更快吗?

答:首先,拉梯的梯蹬是很好的支点。在浓烟滚滚的室内,找到一个坚固的支点是非常困难的。当然,直接拉也是可以的。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如果拉梯过长,已经超出了室内空间,怎么办?

答:使用短的拉梯或铁铤代替。

3、如果现场烟雾很大,根本无法架设绳索、拉梯,怎么办?

答:呼叫增援力量,使用屏障水枪排烟。

4:如果时间过长,被困队员呼吸器报警,怎么办?

答:呼叫增援力量进入洞内排烟及降温,增加备用空呼,使用绳索将空呼送进洞内。

5、该方法是否经过实战检验?

答:是的,在很多次实战中被用到。

6、如果出现被困人员昏迷或重伤的紧急情况,且现场又没有合适的金属拉梯或支点,怎么办?

答:灵活使用一操法,将被困人员垂直捆绑在水带(绳索)中段,即被困者与水带呈90度。然后强行拉升救助。

注解:

注①:这里所指的“中队”,与国内的中队从行政编制上是相同的。但美国消防的体制与整体编制与中国完全不同,它主要由志愿消防队员组成(占80%)。美国消防部门的最高行政机构(相当于我国部局)是NFPA(美国消防协会),它由超过8万的世界各地的政府要员、学术专家、商人、消防队员、志愿者组成。它主要有三大职能:一是负责向国会施压,争取消防资金;二是负责消防标准的制订;三是负责美国消防部门行政工作;在翻译上,为了方便国内同行理解,笔者将美国的“州消防部门”与中国的“省消防总队”进行划分。比如FDNY,即“Fire Department of New York City”,按理应翻译为“纽约消防局”。但笔者将其翻译为“纽约消防支队”,因为纽约是一个行政市。所以,按照中国的习惯,它应该是“支队级”。又如RIFS(Rhode Island Fire Service),原意为“罗德岛消防部门”,因“罗德岛”是一个州,相当于我国的“省”,所以笔者翻译为“罗德岛消防总队”。另外,在美国的消防中队与支队之间,还有一个“大队”编制(battalion)。但这里的大队只是规模上比中队大,并不管辖中队,也不负责防火,所以,笔者也将这类“大队”翻译为“中队”。在美国,有一些中队是合并在一起的,我们称为“消防站”(firehouse)。它的规模相对于我国的消防站而言要大得多。因为在一个普通的消防站,往往有两、三个中队。由于美国消防实行“3/4制”,即两个中队:一个值班3天,休息4天。下一周值班4天,休息3天。另一个中队与之轮换.所以,美国的一个消防站往往有多个中队驻扎在一起。当然,很多地区的消防站也只驻扎一个单独的中队,但其人员也实行“3/4制”。

注②:RIT,即“Rapid Interception Team”(快速反应小组),它有两大职能:一是营救被困消防队员,二是在营救被困群众;但主要负责营救被困的消防队员。该小组的前身为美国海军为搜救被日军击落的飞行员所建立的搜救小组。更多关于该小组的资料请查询“消防破拆技术”,作者:约翰·伟建罗(Forcible Entry. Author: John·Vigiano)

注③:由美国与加拿大的消防部门联合举办的消防业务竞赛,每两年一届。

上一篇:消防官兵实战必修课 救援操法演练精彩瞬间

下一篇:防化兵训练磨炼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