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远赴山东渔村为浙江卫视纪录片《山与海》取景的金华青,近日已经回到浙江为该片进行后期制作。6月11日晚,良友记者连线了金华青导演,就该片近况进行了专访。
当日晚上8点,记者拨打了金导的电话。电话那边是一个略带疲惫的声音,金导正在机房中剪片子。“其实,去之前与去之后有一些变化。”金导坦言。许多事情都是计划不如变化快,金导的此次山东桑岛渔村之旅也是备受周折。
金华青工作照
拍摄遇困难
起初,金导锁定拍摄对象,以点带面的方式展现渔村村民的生活现状。可是,到达了渤海湾之后,金导不再想用原来的思路拍摄了。“当时,我们已经找到了拍摄的对象。但是感到不喜欢。”从最初原定的拍摄个体变成了拍摄群像。
群像拍摄也是遇到了重重困难。金华青导演是南方人,在北方拍摄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方言问题,其次是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是海上的交通工具也遇到了麻烦。“如果乘当地渔民的大船去拍摄,那么就要随渔民出海一个星期之久,时间来不及。如果乘小船,本来只能坐两个人的小船,如果再上去两个人,小船无法承载。所以,我们只能租船。”但是,这个季节渔民每天都要出去打渔,渔船的使用也是很紧张的。
每天岛上的太阳都会升起的很早,4点多天就大亮了。小渔船4点就要出海捕鱼,金华青导演一行凌晨3点半就要起来,做一些选角度之类的准备工作。之后,租小船出海拍摄。基本每天上午都要拍摄两个多小时,有时甚至一直拍到太阳落山。每天傍晚4点渔民们都十分的忙碌,因此早晚4点都是拍摄的黄金时间,而这两个时间足足相差12小时。
拍摄引思考
拍摄时,海洋资源的枯竭与渔民之间的竞争都给金导带来了一些触动。由于当地渔民的生活并不充裕,使得他们对外地渔民产生排斥心理,他们害怕外地渔民来与他们竞争。当地渔民对捕鱼为生的前景并不是很看好,于是有一部分渔民已经改行了,在岛上开垦出了土地,以种地为生。渔民捕鱼的生活也是很艰苦的,一些渔民依靠竹笼捕鱼,一些渔民则是靠潜水捕鱼。潜水捕鱼最为危险,他们的设施简陋,只有一个放在船上的氧气瓶和一个系在身上的氧气管。在拍摄采访中,有渔民告诉金导,经常会有渔民因为捕鱼而死去。其中有些人由于潜水操作不当,有些人则死因不明。
金导打算接下来去福建的霞浦继续拍摄海洋景色,霞浦与桑岛的“海水捕捞”不同,那里盛行“滩涂养殖”。金导将会用镜头把东南和东北两个海域连在一起。
桃李满天下
记者还了解到,金导在拍摄纪录片的同时还在从事教学工作,名为“金华青影像训练营”的纪录片培训机构现在在浙江工业大学开办。将镜头对准收养38个弃婴的山西农民夫妇的苏家铭就是金导的学生。据金导称,“训练营”的学生现在已经多达40人了,并且每个人都是真正在做事情的。他希望他学生在一年之内可以有好作品出来,并鼓励他们去国外参加影展,带着作品参与奖项的角逐。
现在已经有些学生从训练营中毕业了,经常出没国外影展的单佐龙现在已经是同济大学纪录片专业的研究生,品学兼优的马芳芳现在也是电视台的纪录片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