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可谓是人类的悲剧,但有矛必有盾,只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防护方法,就能减轻战争对人类的损伤。这里着重介绍战时防空袭和防核、生、化武器的方法。
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一旦发生局部战争,其空袭手段日趋先进。现代战争表明,尽管现货空袭对城市构成的威胁日益增大,但如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对人员的伤害和城市设施的破坏。
空袭是指利用航空、航天飞行兵器对城镇及陆地、水域等目标进行攻击的战争行动。现代战争中空袭的特点有:
1.空袭前的准备
(1)识别防空警报信号:
防空音响警报信号有三种,即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由国家统一规定,城市防空指挥机关决
定发放。
预先警报:规定音响信号鸣36秒,停24秒,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这是预先告诉人们,敌人即将空袭城市,要求做好防空袭的准备。
空袭警报:规定音响信号鸣6秒,停6秒,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这是表明敌机或其他空袭兵器已临近城市,空袭即将或已经开始,警告人们迅速隐蔽。
解除警报:规定音响信号连续鸣长声,时间3分钟,表示空袭已结束,警报已解除。
(2)了解现代空袭兵器的基本知识,比如各种不同的轰炸机及导弹的外型、识别不同国家飞机符号。
(3)熟悉周围的防空隐蔽设施,明确疏散隐蔽路线。
(4)准备好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和药品,如手电、水、急救包等,同时带好防核、化学、生物武器的简易器材。
(5)房间的玻璃窗均应贴上“米”或“井”字形的纸条或布条,以防玻璃震碎伤人。
小知识
单人掩体(猫耳洞)的构筑方法:
在紧急情况下,可根据不同地形,自己动手构筑单人掩体,也具有一定的防空袭保护能力,其方法是:
(1)在远离建筑物的空地(距建筑物的距离至少在其建筑物高度一半以外)处或在土质较好的沟渠、土堆、田梗挖一个内径1~1.4米,高1.8~2米的坑洞。

(2)洞口四周垒起30~50厘米高的土,并垒结实。

(3)若地下水位较高,可用水缸等就便器材放置在洞底内,保持掩体干燥。

2.空袭时的防护
(1)听到预先警报时:
立即关闭煤气、熄灭炉火、切断电源。
携带准备好的用品,照顾好老人和小孩。
迅速、有序地进入指定的防空设施。
夜间应严格遵守灯火管制的规定。
(2)听到空袭警报时:
应就近进入防空设施隐蔽。如情况紧急无法进入防空设施时,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
在街上:车辆应迅速靠路边停下(注意,不要影响救援车辆的通行),行人要就近进入地下室、地铁车站或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等处隐蔽,不要在高压电线、危险房屋和油库等易燃易爆危险处停留。
在公共场所:商店影剧院以及车站、码头的人员应听从指挥有秩序地利用地形地物分散隐蔽,不要慌张、拥挤、乱跑。
在室内:可在钢筋混凝土楼房(5层以上)的底层、走廊或底层楼梯下,或在跨度较小的独用卫生间、灶间等处藏身。以上条件不具备时,也可趴在床下、桌子下或蹲在屋角边,切忌站在宣传品或露天阳台上。
在空旷地:可就近选择低洼地、路沟边、土堆旁或大树下疏散隐蔽,当发现炸弹(导弹)在你附近投下或爆炸时,应迅速就地卧倒。
卧倒的方法是:
面部向下,掩住耳,张开嘴,闭上眼,胸和腹部不要紧贴地面,以防震伤。
3.空袭后的救护
听到解除警报后,应当积极参加抢救,尽快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
观察:了解隐蔽场地周围人员、设施的损伤情况,查明周围有无未爆炸的炸弹等可疑危险物。
抢救:查看有无人员受伤、被埋或发生火灾,以视情抢救。
报告: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所在地的人员、物资损伤情况。
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
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瞬间放出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统称为核武器。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核爆炸高温火球中辐射出的强光和强热。
冲击波——是指核爆炸时,从爆心向四周传播的高速高压气浪。
早期核辐射——爆炸最初十几秒内从火球和烟云中放射出的γ(珈玛)射线和中子流,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
放射性沾染——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空气、地面、水源、人员等造成污染,也是核武器特有的伤害破坏因素。
核电磁脉冲——指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主要对电机、电子设备等有干扰破坏作用。
2.核武器袭击前的准备
“有备无患”,对核武器的防护,家庭和个人平时应有所准备。
了解武器基本知识,学会防核武器袭击的方法。
准备好简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雨衣、被单等),以及生活用品,掌握防护 器材的使用方法。
熟悉附近的人防隐蔽工事的位置,入口标志和紧急疏散路线。
3.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
听到核武器袭击的警报,家庭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或熄灭炉火、关闭门窗,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生活服务器,按预定方案,迅速有秩序地进入指定的人防隐蔽工事,并按指定位置坐好。
若隐蔽工事有滤毒通风设备的,应先 关好防护门和密闭门,将工事与外界隔绝后再进行滤毒通风。
隐蔽在没有密闭设备工事内的人员,应尽量避开工事的门和其他孔口部位,并用棉球或手指堵住耳孔,防止鼓膜损伤。头和身体尽量不要贴靠在工事的墙壁上。不要随意走动、吸烟、大声喧哗。
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人员应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防护。
在室内:利用拐角或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尽量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在街上:利用坚固的建筑物拐角处或紧靠隐蔽一侧的墙根处卧倒,但要避开高大易倒的建筑物(如烟囱、高压线等)。
在空旷地:利用土堆、丛林、桥洞等地形卧倒。
卧倒的基本方法是:
背向爆心卧倒,双手交叉胸下,头夹于两臂之间,两腿并拢夹紧,双肘前伸支起,闭眼闭嘴憋气,胸部离开地面,重保护头部。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以杀伤有生力量、牵制军事行动的装有化学战剂的弹药和施放器材。化学武器对人类的伤害比较大,国际上虽然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但各国都十分重视化学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及预防。
1.毒剂的种类
化学武器的毒剂种类较多,按毒害作用可分为五大类:
(1)神经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神经的毒,例:沙林、梭曼维爱克斯等。
(2)糜烂性毒剂——是造成皮肤起泡糜烂的毒剂,例:芥子气等。
(3)窒息性毒剂——是损伤肺组织,引起水肿窒息死亡的毒剂,例:光气等。
(4)全身中毒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细胞,引起窒息死亡的毒剂,例:氢氰酸等。
(5)失能性毒剂——使人暂精神失常或四肢瘫痪的毒剂,例:毕兹等。
2.化学武器的防护
城市一旦遭到化学武器袭击:
迅速进入人防工事内。
不能进入人防工事的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详见“化学灾害的防护与救授”)。
离开染毒区后应及时清洗消毒。
3.中毒人员的自救互
误食中毒--催吐导泻、洗胃,加快毒剂排泄,防止继续中毒。
染毒人员--用清水或皂水冲洗染毒部位,或用酒精棉球擦拭染毒部位。
及时使用特效毒剂--针对不同毒剂使用相对应的抗毒药物。
急送医院对症处理。
3:生物武器袭击时的防护
生物武器是一种利用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所组成的一种大规模杀伤性特种武器。自然界致病微生物有一千多种,但作为生物战剂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能高度致病、易传播蔓延、对外界抵抗力强、能批、量生产防治困难等。
1.生物武器的伤害途径
误食--食用被生物战剂污染的水、食物等而得病。
吸入--生物战剂污染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而感染致病。
接触--生物战剂直接侵 入人体皮肤、粘膜、伤口等生病。
叮咬--被带有生物战剂的昆虫叮咬而致病。
2.生物武器的防护
当遭到敌人生物武器袭击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生物战剂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侵入体内,防护的方法类似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转移疏散--要根据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及时向上风方向、 高处转移,为防止人体表面遭到污染或昆虫叮咬,应使用 各种防护器材。从生物战剂污染区内撤离后,人员、物品均应经过洗消,方法与化学武器袭击的消洗相同。
药物预防--对生物武器最有效的防护是免疫接种, 要根据统一安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能力。
防止污染--对污染区要实行隔离、封锁,无关人员 不得进入,发现传染病人要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防止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