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今年隆重庆祝建校100周年,我们这些曾在清华借读的防化兵学员,怀着深深的感恩、思念之情,通过电话和电子函联系,共同回忆了那段为了创建祖国的防化事业,在清华勤奋求学的美好经历。
1951━1953年,在防化学校张廼更校长(以后是防化学部部长)具有先见性的创议下,保送了我们这批在1950年抗美援朝参军前曾就读於大学的防化学员到清华、北大、协和医学院等著名大学借读,继续完成学业。满怀着青春的激情和崇高的使命感,我们再次走进曾经熟悉的大学校园。
保送到清华的学员主要在化工系就读,另外尚有几位分别在机械、电机、化学和气象系。现在经过大家回忆统计,前后有三十余人。
由于当时我国刚刚建立防化新兵种,急需教学和科研人才,因此我们的学习安排特别紧张,跨读了好几个年级的课程,为了报答部队的培养,我们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此,感谢清华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奠定了此生事业较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
清华拥有最优秀的学者和教授阵营,我们有幸聆听了不少知名学者、教授的课程,如傅鹰的物理化学、朱亚杰、侯祥麟、武迟、杨光华的化工原理、张锦的有机化学… …当时化工系的系主任是德高望重的曹本熹先生。直至今天,我们还有人津津乐道地谈到傅鹰教授讲课时的幽默生动、深入浅出,朱亚杰教授讲解的称得上当时最尖端的化工相似论课程、张锦教授对有机化学反应惊人的熟悉,无需讲稿流利讲授。点点滴滴,令人难以忘怀!
除了紧张的学习,我们也融入了清华园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有人清晰地记得:那时每周末轻松的交谊舞会,还有操场的晨练和球场的角逐。更难忘1952年化工毕业班的同学曾与我们部分学员合影留念,在礼堂前,留下了珍贵的照片。也曾与同学们一起出外郊游,在青龙桥火车站留影。
1951年12月11日在大礼堂前与化工四年级同学合影
1953年3月27日在青龙桥火车站,与同学游长城时合影
在学习期间,最难忘的是国庆节时,我们曾满怀激情地与同学们一起到天安门游行。记得蒋南翔校长就职时,我们曾在操场听过他的就职讲话,他谈到解放前自己在校时就参加了革命活动并前往解放区。深感:清华不仅是学术的殿堂,还与北大一样,是自由民主思想的沃土。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我们参加了全校的悼念活动,下面是1953-03-27部分学员在诚斋前合影。
学习期间,图书馆是大家课后最热衷的地方,在那里,复习了多少课程、参阅了多少书籍、完成了多少作业。下面是1953-04-12部分学员在图书馆前合照。
我们这批人返回部队后,没有辜负防化部队和清华的培养,绝大部分人成为防化学院和防化研究院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在建设防化科技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今,我们中间有院士、将军、教授、研究员、院校的领导等。我们中部分人以后转业到地方,同样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成为学院的院长、大学的教授、工厂的厂长、总工等。但饮水思源,在填补我国防化事业空白、创建防化军事实力中,清华的教育培养,功不可没!在此清华百周年大庆之际,我们衷心地感谢母校━清华!并预祝清华今后更加辉煌,办成世界一流大学。
附录
清华今天在人大会堂隆重庆祝百周年,参加者皆重要体面人物,胡学弟作重要讲话。作为普通百姓,仅借此文致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