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的“降魔尖兵”

大都市的“降魔尖兵”
 

 

  防化营现场提取毒化污染源。郭一江在国际大都市上海,每逢高规格的安保任务或出现核生化险情,有一支尖兵部队总是冲在前面,这就是驻沪海军某防化营。

  2001年10月的APEC会议,2006年6月的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峰会,2007年8月的上海特奥会,防化营全部受命并出色完成了防化保障任务。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防化营在执勤中再次表现出色,受到解放军总部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扬。

  创新破难题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经常举办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和活动,近年来防化营多次担负起有关的防化处突任务。

  国际上发生的核生化恐怖袭击绝大多数都是在车站、码头、地铁、宾馆等场所,而防化营早先的装备主要针对未来战场,与反恐、处突需要差距较大:洗消车辆根本进不了地铁站,洗消管鞭长莫及;官兵们穿戴的隔绝式空气呼吸器只能使用半小时,半小时后钢瓶里的氧气全部耗尽。

  短处在哪,情况就可能出现在哪。通过演练,营党委发动官兵献计献策,终于找到了破解的办法:车辆进不了地铁、宾馆等场所,就在车辆上增设加长管和消防管;在运输车上安装氧气充气机,防化兵到哪,运输车就开到哪,随时可以往空气呼吸器里补充氧气。过去作业半径只有几十米,如今可以达到数千米;过去只能使用半小时的空气呼吸器,如今可以无限期使用。

  就这样,防化营在首次担负国际大型会议的防化处突执勤中,不仅出色完成了任务,而且还创新改进或研制装备达3大类11项,使现有装备达到和适应了国际大都市反恐和处突的要求。

  主动担大任

  防化营防化保障的辖区内有3000多个化工企业,一旦这些目标受到攻击,后果不堪设想。营党委大胆设想:应充分发挥防化营业务骨干的作用,在驻地和辖区内尽快建立健全一个防化保障网络。

  这一设想得到了上海市民防办、3000多个化工企业和辖区内兄弟部队的赞同。2006年5月份,一个由防化营牵头,驻地民防办、3000多个化工企业和辖区内兄弟部队参加的防化保障网络应运而生。两年来,防化营官兵先后十多次举办培训班,培训防化骨干近千人。他们在培训骨干的基础上,手把手地帮助各有关单位组建了防化小分队。

  快速有效的协同作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救援系统。2006年8月,在防化营的努力下,上海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正式成立。

  几年来,防化营针对未来战场需要先后增设了13个方面的训练内容,防化保障由过去单一的舰艇、码头保障逐渐转型为对车站、码头、地铁、机场等部位的全面保障。防化营官兵自信地说,首战必须用我,用我必定获胜。

  精兵卫申城

  根据保障任务需要,上级给防化营配发了新型侦察车和新型核爆探测车,官兵们高兴得又唱又跳。可是第二天登车一看,全都傻眼了,仪器上尽是些英文字母,没有一个人鼓捣得起来。

  从这以后,防化营官兵几乎人人都有了自己的补习计划。营党委从上海对外贸易大学请来了大学生志愿者,每周为官兵们开设讲座。

  铁疙瘩终于成了金如意。搁置近半年的新型侦察车和新型核爆探测车有了驾驭者,官兵们能熟悉驾驶车辆,能熟练运用每一件设备,令前来检查、指导工作的上级领导和专家惊讶不已。

  要在反恐处置和应急救援中获得全胜,必须有一批军政合一、指技合一的复合型指挥员,必须有一批一专多能的战士。教导员邵玉松研究撰写的论文《对国际性大都市反核生化袭击和防化救援的思考》,受到了军内外专家的好评。营长侯志学是总参防化学院的毕业生,任营长后再次报名攻读复旦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课程,刻苦钻研城市民防管理、突发情况处置等应用课题,成为全营的专家能人。

  全营战士也争先恐后地“一专多能”。目前,防化营义务兵普遍会一门专业,一级士官普遍精一门兼一门,二级士官普遍精一门兼两门,三级士官普遍精二门兼一门,四级士官普遍精二门兼二门。近几年来,防化营《城市反核生化恐怖袭击研究》、《城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等50余项战法研究成果分别被各级研究类刊物刊用,防化保障能力每年都上新台阶。

  本报通讯员吴寒月夏羽实习生钱蓓本报记者朱斌

上一篇:大同:全面开展消防抢险救助及防化专业技术培训

下一篇:以色列進行全國防化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