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化兵在战争时期和和平年代屡建功勋,已成为我军在核、化条件下作战的战斗保障兵种,诸军兵种作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紧急应对氰化钠泄漏
闫建伟从普通战士到排长,进行过多少次训练,完成过多少次任务,他早已记不清楚。但在丹凤县的那次抢险,却让他始终无法忘记。
2000年9月29日凌晨5时,丹凤县槽罐车运输的氰化钠发生泄漏,汉江遭到严重污染。远在千里之外的防化营战士,即将奔赴战场。闫建伟记得,那天外面下着雨,中午战士刚刚准备吃午饭,餐厅外传来紧急集合的命令。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一次平常的训练,没想到集合完毕后,领导要求所有人必须换上迷彩服。战士们这才明白,任务来了!
当得知是氰化钠发生泄漏时,闫建伟有些担心,日常训练中,几乎没接触过这类化学品,对它的毒性大家心里都没底。加之对待氰化钠,滤毒罐防护作用只能维持30分钟的作业。可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没有一个战士退缩。
当晚7时许,部队到达丹凤出事地点。闫建伟和战友负责侦毒,确定染毒范围及严重程度。为了保证尽快完成任务,8名战士分成两组,每组作业12个小时。执行侦毒任务时,闫建伟看到这样一幕:很多人在氰化钠泄漏之后,为安全都远离事故区。但他在现场侦毒时,发现有不少当地群众参与抢险,身上没有任何防护装备,面对危险毫不退缩。“我当时被群众的行为感动,知道只有尽快完成任务,才能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闫建伟说。从那之后直至抢险结束,他们全力进行侦毒工作,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
与日军航弹“亲密接触”
对于防化兵来讲,从染毒物体中取样,确定所染毒剂种类,本是件很平常的事。可2004年取样的经历,却让蒋新广心惊胆战。那年是他入伍的第4年,6月份他接到上级的命令:陕西某地发现一枚侵华日军遗留的航弹,要迅速前往进行取样工作。
到达现场后,他发现航弹有一米多长,弹体散发出大蒜味。弹头部分不停地冒烟,并有液体不断流出。“我不知道液体是什么,加上航弹可能随时爆炸,当时确实非常紧张。”蒋新广说。由于担心,他身上不停出汗,加上穿着密闭的防毒服,衣服很快就湿透了。
就在他刚准备取样的时候,航弹突然不停喷火,冒烟更加严重,所有人都远远地闪开了。蒋新广却依然站在航弹旁边工作,整个取样过程持续了两个小时,直到任务完成后,蒋新广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
防化兵
防化兵——— 一支与“毒魔”打交道的部队。在防化兵的战场上,没有敌军士兵,有的只是无形的毒剂。他们的战争有些“冷清”,但却格外危险。哪里有毒剂出现,哪里就有防化兵的身影。
防化兵主要是在核化条件下,侦察敌方化学弹投放地区,迅速侦察出染毒范围及毒剂种类。对染毒的武器、设备进行洗消,在染毒地区通过洗消开辟通路,保证其他部队顺利通过。防化兵还承担着核化应急任务。
从建军初期直至朝鲜战争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无防化兵。抗美援朝期间,卫生员急救染毒战士,成为我军首批防化兵。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开始选拔防化兵。和其他兵种不同的是,防化兵先成立了防化兵学校,后组织了防化兵部队。
初期使用的侦察设备以及防护设备都是从敌军手中俘获的。防毒服是分体式的,上身使用防毒斗篷,与现在的雨披很相似。随着军事科技发展,防毒服变为连体式,使防化兵自身的防毒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侦毒试剂也不断增加。如今防化兵的装备呈现机械化发展,防化兵使用的侦毒设备越发轻便,利于人员行动。还出现了侦毒专用车辆,防化兵在车内即可完成任务。
防化兵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正如当年的总参谋长粟裕大将为防化兵的题词所言:“在原子、化学战争条件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兵种,我军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完满地完成作战任务。”
■部队历史
灾区防疫消毒部队建奇功
兰州军区驻陕某部防化营,1992年至2001年,两个连队3次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14次被评为基层先进单位,5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994年,被总参谋部兵种部评为军事训练正规化达标单位。
2000年9月29日,执行特大氰化钠泄漏事故应急救援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2002年6月参加特大洪灾防疫消毒任务,成绩显著,受到通报表彰,被陕西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杜俊岭/文 张宏伟/图
密不透风的防化服、看着有些恐怖的面具,除此之外,人们对防化兵知之甚少。防化兵训练有何内容?他们到底有多辛苦?要克服怎样的困难?日前,记者来到兰州军 区驻陕某部防化营,走近真实的防化兵。
■30秒准确测出核爆数据
防化营中有群特殊的战士,和人们印象中的防化兵不同,训练中,他们不需穿防毒服,更不需戴防毒面具。训练地点总是在高处,陪伴在身边的是专业仪器,他们就是观察核爆的防化兵。他们使用的核爆观测仪,从外表看和测绘仪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它的能耐却不小,通过它不仅可以看到15公里以外的物体,还可以准确判断出距离和高度。
在这群防化兵的训练场上,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数字。战士们的工作是通过仪器测出核爆的距离和方位,再根据蘑菇云测量高度,计算出核爆的准确当量。别看训练看上去简单,但任务可一点儿也不轻松。所有数据要在30秒内测出,既要迅速又要保证准确,这就需要战士们认真仔细。他们每天都要训练8小时,无论艳阳高照,还是阴雨连绵。
■戴上防毒面具呼吸困难
负责侦毒的防化兵同样辛苦。防化兵穿戴防毒服,是入伍首堂必修课。现有防毒服的材质是类似民用雨衣的橡胶,摸上去外表格外光滑。防毒服是连体式的衣服,包括帽子、衣服、鞋子。穿防毒服的速度,训练中也有严格要求,1分30秒内,防护装备必须穿戴完毕。
防毒装备放在挎包里,防毒服卷成卷状,里面包括手套。战士们先将装备全部打开,穿好防毒服再戴防毒面具,将脱下的鞋子装到挎包内。戴上防毒面具之后,最后才是防护手套。防毒面具连接着滤毒罐,主要是防止毒剂通过呼吸传入防毒面具内,威胁战士的生命安全。为了方便战友间交流,防毒面具上安装了通话器,在一定范围内可正常交流。
戴上防毒面具之后,氧气量只有正常的1/4,人们会有窒息的感觉,而战士们不仅要戴着防毒面具,还要不停奔跑着作业,难受程度可想而知。可战士们对此从不抱怨,大家都选择慢慢去适应。
■防毒服内都能倒出汗水
穿戴好服装、挎上侦毒器,训练正式开始。训练场上共有5个布点,都是模拟可能出现的染毒。战士们来到每个布点前,都会先用眼观察,判断染上的可能是哪种毒。随即根据判断的结果,在布点取样,放入相对应的侦毒针中,确定染上的毒剂品种。
为增加训练的真实性,训练前每个布点上都放毒。但为保证战士们的安全,使用的全部是合成毒剂。为了防止对环境的污染,每次训练结束之后,都会对布点周边仔细洗消,并将布点全部掩埋。战士们使用的侦毒仪器,还有防毒装备,训练后也要进行严格洗消。
5个布点相距并不远,全程下来只有150米。但穿上几乎密闭的防毒服,训练变得不再轻松。就算在天气凉爽的时候,脱下防护装备之后,衣服、裤子、鞋都会湿透,脸上也挂满汗水。夏天,脱下的防毒服内都能倒出汗水,身上的衣服也能拧出水。更痛苦的是,穿着防毒服时,战士们感觉非常热,但由于装备不透气,汗憋在身体里根本出不来。
■“洗车”成了专业训练
侦毒训练完毕之后,接下来就是洗消。在防化部队中洗消,也有专业防化兵负责。他们和侦毒的训练完全不同,只是都需要穿着防毒服。他们主要是用防化洗消装备,对人员、武器装备及重要目标等实施消毒。
为保证出色完成任务,就要保证冲刷准确性。点线面练习架成了训练工具,普通的铁板上方安装了20个圆形的小铁架子,中间是活动的红色铁片。战士用水枪从圆形中穿过,红色铁片会自动翻起。铁板上画着波浪线和直线,战士用水枪沿线冲水。每组训练必须在50秒内完成,为的就是提高速度和准确性。整个训练完成后,战士的衣服都是湿的,既有汗水又有难闻的洗消水。
为了提高训练真实性,还需进行模拟训练,使用的装备是洗消车。两名战士从车后部拉出两条黑色胶管,头部连接安装专业喷刷,开始对车辆进行洗消,完成任务不能超过16分钟,使用喷枪不能超过8分钟。对人员的消毒工作,只能架设临时帐篷,通过专业淋浴进行。帐篷每小时可供72人洗消,但给防化兵架设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15分钟。
哪里有“毒魔”出现,哪里就有防化兵的身影
训练强度很大,战士汗如雨下
适应密不透气的防毒服需要强壮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