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区组织企业安全员排查安全隐患
化工区开展应急演练
2010年夏天,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我国连续发生4起危险化学品事故。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范必指出,随着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经进入危险化学品事故多发期。作为宁波市新兴石化产业基地的宁波化工区,全国范围内危险化学品事故频发无疑给园区内企业的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记者日前在化工区采访时了解到,化工区安全生产工作重在平时,从强化源头控制,到加强生产、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从加强培训教育,到完善预案、开展演练,安全工作以企业为基础,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园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为园区企业安全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安全员检查应急设备
提升企业自主安全管理能力
早在2008年9月,化工区就成立安全生产协作组,以便及时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同时为企业间相互借鉴安全管理经验提供了平台。园区内化工企业作为会员参与到协作组工作中,会员企业安排专职安全员负责安全工作情况的上传下达,定期开展安全员之间交流和学习,针对发现问题,企业间相互探讨解决,从而增强园区内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
化工区不定期组织安全员深入各会员企业检查安全生产情况,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有时候自己企业的设备看久了会产生视觉疲劳,容易忽略一些安全隐患,组织其他企业的安全员实地查看则更能发现问题,这种错位检查法充分发挥了安全员的作用,最大程度减少安全隐患。”化工区管委会经济发展部副部长郭魁义说。
事故案例分析会是化工区安全生产经验交流的新模式。针对上半年园区一些生产事故,今年6月,化工区安全生产协作组牵头召开由相关企业安全员参加的事故案例分析会。会议邀请事故单位介绍事故处置情况,与会安全员就事故展开讨论,分析事故处置办法,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各企业安全员还结合此次事故,分析自己所在企业是否存在类似安全隐患,方便会后及时排查,同时也掌握了发生此类事故的正确处置办法。这样的事故案例分析,今年化工区已经举行了两次。
通过案例分析会,可以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有效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安全员开展讨论分析,一改以往安全管理的被动模式,主动加入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企业自主安全管理模式。
此外,化工区管委会还会同化工区安监分局开展“压事故、保稳定”专项行动,安全检查人员深入企业一线,对园区重点危化企业开展联合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组织企业职工模拟抢救伤员
加强危险化学品物流检查
“大连、南京相继发生的重大事故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作为化工产业为主的化工区,认真吸取外地的事故教训,从源头上遏制可能产生类似事故的苗头。”郭魁义告诉记者,针对国内危险化学品事故频发,化工区管委会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门会议,重点部署开展园区内企业化工管道及相关储存设施安全大排查,同时落实专门力量对园区化工管道过境情况和涉及的企业进行跟踪督查。
化工区物流输送主要有管道运输和槽车运输两种。在管廊检查方面,化工区安捷物流有限公司有一套完备的24小时现场巡查机制,检查人员每隔两小时巡查一次。“近段时间,重点加强了对管廊的强化检查,要求检查人员逐米排查管廊,消除安全隐患。”郭魁义说。
全长17公里的运输管廊检查起来并非易事,检查人员必须爬上数米高的管廊一米一米地进行排查。在最近一次全线检查中,发现管廊走道踏板和防护栏等多处存在焊缝脱焊现象。针对查处的问题,化工区要求建设部门限期完成整改,对脱焊部位及时进行加固。
管廊还设有视频监控系统,沿线还设置了可燃气体检测探头,实现人员巡查和视频监控相结合,一旦发现管廊沿线出现突发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置。
开辟危化品运输车辆道路专线,设立车辆检查站,是镇海区保障化工物流运输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1月,化工区主干道全线单幅贯通,设置了危化品运输车辆道路专线。把危化车辆、煤车、集卡等全部引导到化工区主干道通行,禁止这些车辆在其他道路上通行。”这无疑给化工区的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郭魁义告诉记者,为了化工区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在区安监、公管和交警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化工区主干道设置危化品车辆综合检查站,配备专用停车场和20余名工作人员,重点加强对危化运输车辆的监管,违规运输现象得到明显遏制。
在新建项目施工管理方面,化工区规划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园区地下管道进行清晰标注,还制定了园区新建项目施工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核,从源头上杜绝野蛮施工、盲目施工,确保管道安全。化工区还加强管廊沿线安全防护工作,按照高标准要求,投资近3000万元,新建化工区主干道管廊一侧防护栏,减少因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对化工管廊的损害。
消防官兵传授基本的急救常识
深化应急处置技能培训
近年来,随着宁波化工区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应届毕业生加入化工企业,这些员工的安全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发生突发事件后自我保护和应急处置能力较弱,极大地威胁着企业安全生产的稳定运行。尤其是今年年初的用工荒,大量老员工流失,企业招聘了大批缺乏经验的新员工,这些新员工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通过对园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以往发生事故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危化企业的突发性安全事故是整个园区的高危因素,事故处于萌发状态或发展初期是遏制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时间,危化企业生产一线操作人员是这一时段实施现场应急处置、抑制事故扩大的主要力量。”郭魁义告诉记者,化工区历来重视危化企业生产一线操作人员应急处置能力的培养,早在2008年,就依托化工区消防大队建立应急处置技能培训基地,开展全封闭、军事化的系统培训。
在培训内容设置上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增强培训的实用性。记者了解到,心肺复苏训练科目、重型防化服着装练习、空气呼吸器佩戴训练、灭火器和消防水带的正确使用等培训项目都被一一列入。通过这样的系统培训,可以让员工熟练掌握常用处置技能,提高员工的自救和互救水平,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为使培训能够取得实效,化工区还确定培训考核的标准,在每期培训结束时对每名参训人员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达标人员颁发劳动部门认可的应急处置技能培训合格证,鼓励危化企业生产一线操作人员持证上岗。
化工区管委会每年还举办应急处置技能大赛,检验企业参加培训的实际效果,提高企业和从业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以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为例,培训前某氯碱企业一线员工完成穿戴需要近15分钟,培训后大部分岗位的一线人员只需30秒就可以完成,所花时间接近专业队员水平。
“通过培训、考核、比武,弥补企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企业应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郭魁义说,培训的作用已经在安全生产中得到充分体现。某企业因操作意外发生氯气泄漏,企业员工熟练穿戴防护装备后进入泄露区域,及时关闭关键阀门,迅速消除事故源,有效阻止了事故的扩大,既未造成人员伤亡,也未对社会和环境造成影响。
应急处置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企业和员工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已经有33家企业提出培训申请,近2000人报名参训。去年至今,化工区举办培训班13期,实际参训员工达600余人。
化工区举办应急处置技能大赛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镇海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和相关专项预案要求,化工区对预案编制原则、组织机构、处置程序以及各级突发公共事件上下衔接的要求进行了明确,委托中国安科院编制完成了《宁波化工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我们还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督促园区内40余家化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工艺特点,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编制完成企业内部的应急救援预案。”目前,按照区安监部门的统一要求,园区内企业正陆续开展应急预案的评审工作。郭魁义说,化工区和园区内企业两级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化工区管委会高度重视园区应急管理工作,由管委会主任牵头专门成立了宁波化工区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园区应急指挥和协调。“我们还要求各化工企业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和救援组织,目前已经基本建成覆盖全园区的应急管理网络。”郭魁义说。
此外,化工区还依托镇洋化工、巨化科技、四明化工、杭州湾腈纶、大地环保等企业现有技术力量,建立了液氯事故救援队、氟事故救援队、液氨事故救援队、丙烯腈事故救援队、对其他化学物质泄漏以及污染物处置救援队等5支专业救援队伍,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
在硬件投入上,化工区累计投资近30亿元,先后建成化工区消防特勤站、危险固废处置中心、防洪强排泵站以及集中供水、供气、供热等一批安全基础配套设施。
化工区还有计划地组织园区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全面检验各层次应急救援预案的可操作性。“近几年,园区先后配合主管部门参与组织了5次较大规模的应急演练,使我们应急救援的实战水平得到了增强。”郭魁义介绍说,应急演练已经成为化工区安全生产的一项常规工作,企业也十分重视,这为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向化工区学习抓安全
□吴巍
治理隐患,防范未然,这是我们常挂嘴边的口号。如何让口号变成实践,真正达到预期目标,是需要真抓真落实的。
把牢安全关的前提是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生产车间是生产事故多发地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操作工安全意识薄弱或操作不当。因此,要把岗位技能培训放在首要环节。今年以来,宁波化工区就针对部分化工企业新员工数量较多、对化工企业了解不多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培训,考取相关合格证后才能持证上岗。这样的岗前培训把牢了用人关,让员工一进车间就唤醒安全意识。
企业安全隐患排查要依靠一线操作工人。操作工人整天接触生产设备,对设备性能、运行情况的了解远超过企业管理人员。员工间开展企业隐患排查活动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关乎自己的生产安全,他们会格外认真。化工区就充分利用企业安全员在各企业间进行安全互查,让工人参与其中,十几双“火眼金睛”一起在车间内排查,让隐患顿现原形,也给自己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生产事故发生后的最初几分钟,是救灾的最佳时机。企业员工在这几分钟的表现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事故的危害程度。对企业员工进行抢险救灾的培训,让他们熟练使用救援设备,学会正确处置生产事故的方法,在事故发生初期就能对现场进行有效控制,这既是对企业自身负责,更是对员工的生命负责。
企业员工具备防灾能力很有必要,一旦遇到安全事故,救灾能力的强弱将决定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损失情况。化工区曾发生一次化学气体泄漏事故,由于一线操作工处置得当,气体泄漏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企业的损失也减小到最低程度。而大榭一家化工企业同样是这种化学气体泄漏,泄漏的量也比较小,但由于处置不当,造成了重大损失。企业员工救灾能力的强弱在这两起事故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