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摩托车防护用品消费大盘点
【引言】提起裸奔,相信大家都会忍不住会心一笑的。今天要跟大家提及的这个裸奔并非以政治之名、爱情之名、运动之名或金钱之名,也不是未装任何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电脑,而是将“肉包铁”的身体脆弱的暴露在危机四伏的马路上,“任凭人来车往,胜似闲庭信步”。
70年代,裸奔运动在美国兴起。1974年,英国的体育场内出现了第一位裸奔的勇士,事后他被以“损害公众形象”的罪名罚款10英镑。很多年过去了,人们对“裸奔”的看法发生了大逆转,1996年,当一位23岁的姑娘以夏娃的形象奔入男子温布尔登网球决赛场后,英国的《太阳报》甚至称之为“这个时代最妙的主意”。90年代伴随着中国摩托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我们不仅成为摩托车生产大国,也荣登摩托车消费大国,同时也开创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裸奔”时代。
我们为何“裸奔”?
三宗罪之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恐怕是大家一致认定的罪魁祸首,如果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怎能不“裸奔”。在众多摩托车使用者当中,很多都是在驾驶150cc排量以下的车型,由于动力上的先天不足,这些车在未进行任何改装的情况下,一般时速是很难上到120码的。而在实际城市道路骑行过程中,大家一般的时速又都保持在60码以下。拿很多摩托车驾驶老手的话来说,60码以下速度骑行的时候完全可以用单手轻松搞定,相信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但试想当你以60码的速度撞向一个物体的时候,撞击的能量会是多大?人体能承受的抗撞击能力又如果?如果撞上的是运动的物体,撞击能量还将叠加在一起。所以仔细一推敲,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明了了。
还有一个错误观点是速度慢点,不乱闯红灯就不会出事故了,这个观点看似合情合理,其实也经不起推敲的,但很多人都喜欢用它来自欺欺人。交通事故有很多都是突发性的,并且95%以上都是个体无法去预知和控制的,即使是你以自行车的速度在“爬行”,也无法阻止飞来横祸,所以说自我防范尤为重要。
三宗罪之消费能力
有了安全意识后又将碰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消费能力”,这里所说的“消费能力”并不单指购买摩托车防护用品所需的经济能力,同时还包括消费环境。拿上海举例,上海可以说是内地高档摩托车防护用品的集中消费区域,少至3千多元的进口头盔,多至7、8千元的连体皮衣在上海的玩车圈里是屡见不鲜。但这些高档防护用品的使用者当中,在购买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是以安全为主要出发点呢?在通过一系列调查后我们不难发现,以安全为出发点所占的比例仅有不到三成,其中有6成以上的购买者单纯都是以“O造型”为主的。而真正有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的车友,更多的加入了千元以下防护用品的消费群体。
除了单纯的价格因素外,内地车友遇到更多的问题是购买难的问题,对防护用品品牌的认知和产品信息的获取更多的还是依赖于网站和专业杂志。了解产品是一回,但购买使用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如今有很多车友都是在仅仅看到图片的情况下而决定是否购买,这显然是被逼无奈。由于市场销售混乱,很多人都不知道去哪才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同时跟产品实物接触的机会少,也不懂得如果才能挑选到适合自己的防护用品,所以更别提售后服务的事情了。
三宗罪之参考信息
说到这最后一宗罪,可能首先要站出来反省的就是摩托车行业内的专业媒体。可能是过于关注整车产品和其他方面了,在试车报告、赛事报道满天飞的时候,提倡和推广安全驾驶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大、空”。并且行业内部分媒体人也没有以身作则,甚至在专业试车过程中,公然短袖汗衫、长发飘飘出场。如果说起头、翘尾和烧胎是检测车辆性能的特殊手法,我们大可以通过文字注明“危险动作,请勿擅自模仿”来避免可能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但对于专业试车过程中的“裸奔”,总不能解释成“试车记者有九条命,他无所畏惧”来搪塞我们的读者吧!
紧接着媒体之后下一个需要出场的恐怕就该是交管部门了,在上月头盔对比测试的文章中,笔者也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既然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出现执勤交警没有执法依据,摩托车驾乘人员没有参考信息的局面。虽然可能在交规相应条令的制定和实施上会遇到一些阻碍,但我们总不能因为有阻碍而放弃去完善这些条列。
通过一些调查笔者很欣喜的发现,正有越来越多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开始注重摩托车使用者的驾驶安全。在摩托车的油箱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小贴士,上面除了有关机械操作方面的指导外,通常还会有“驾乘摩托车时请佩戴安全头盔……”等字样。也许是不显眼的缘故,这些很重要的提示都没被摩托车销售人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推销摩托车的时候把精力全花在了吹嘘性能怎么怎么好、质量怎么怎么过硬上,白白流失了面对面、一对一引导的最好机会。
11家俱乐部---摩托装备消费调查报告
在分析了我们为何裸奔的三宗罪后,接下来我们将走进我们的车迷圈,去聆听用家的真实声音。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有来自上海极速、上海精彩、上海骚暴、上海摩托吧、南宁摩托YES、广东摩托坊、江门M2、徐州摩友世界、洛阳摩旅天下、武汉开心和成都远征等俱乐部的骨干成员,以及来自北京、温州、合肥、宁波、扬州和重庆等地的车迷。正是他们的积极参与让本次问卷调查更真实,也更有代表性,调查所得到的结果也更具参考价值。
调查一:正在使用哪些品牌的机车服、头盔、手套、骑行靴、护具?
如今消费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强势品牌深入人心,甚至成为所在行业的代名词,品牌已成为最大的销售力,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把第一个问题设置为品牌调查的缘由。目前国内市场上在售的各种摩托车防护用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甚至连一些从业人员也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在设置这一问题时也着实考验了一下笔者。
机车服
提起国产机车服,可能有不少车迷会第一个想起DUHAN,虽然有很用家直到现在也弄不清DUHAN到底出自何处,但由于款式(直接仿制ALPINESTARS、DAINESE等品牌)和价格(300元左右)都比较有吸引力,所以成为很多车迷玩车初期阶段的选购对向。
说起最信任的国产品牌那就非赛羽莫属了,虽然赛羽从事摩托车防护用品生产的时间并不久远,但赛羽凭借专业、开拓的精神,02年就成为云南红河赛车队和嘉陵赛车队的合作伙伴,07年起被中国摩托车运动协会指定为官员、裁判员以及媒体记者的服饰提供商。在市售产品上,赛羽也紧跟市场需求,针对国内车迷开发出一系防护用品,赢得了不少支持与肯定。两年前YDC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品牌,两年后YDC已悄的然占据了不少市场份额,YDC的成功与最初的大力推广和丰富产品类别有关。
龙骑士应该是本土品牌最有实力的一个了,由于有着国际知名机车服OEM生产商这层特殊关系,05年龙骑士完成了从渠道销售到自我品牌的完善。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职业车手和赛车爱好者在选用龙骑士,除了对龙骑士品质的肯定外,也是对龙骑士这个本土品牌的肯定。
除了ARLENNESS和BERIK外,目前其他国际机车服品牌均未在大陆设有代理。虽然存在购买上不便,但这仍然阻挡不了部分车迷的激情,或托朋友、部品店代购,或亲自去香港拿货。
龙骑士 3.44%
赛羽 24.13%
YDC 6.88%
ARLENNESS 6.88%
ALPINESTARS 10.34%
DAINESE 10.34%
其他 30.96%
头盔
在所有摩托车防护用品中,头盔恐怕是选择面最广的一种。目前国内车友可选择的国产头盔有TANKED、YOHE、JDS、VR-1、GSB等,国际品牌头盔有Arai、SHOEI、AGV、SUOMY、OGK、HJC等,可谓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由于价格和性价比上的巨大差异,在品牌的选择上,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了选择国产品牌。TANKED、YOHE、JDS、VR-1、GSB牢牢占据了国产头盔的消费主流,其他国产头盔品牌一直给人一种打游击战的味道,即没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产品,更多的是在重复制造老掉牙的低劣头盔。
虽然价格上没有任何优势,但凭借过硬的品质和时尚的设计,Arai、SHOEI、AGV、SUOMY、OGK和HJC正越来越多的成为车迷的必选装备。除去OGK和HJC外,Arai、SHOEI、AGV、SUOMY这四个品牌的头盔在价格上相差不大,但出自日本的Arai和SHOEI要更春风得意些。这两个品牌头盔的盔形要更适合亚洲人佩戴,舒适度是别的品牌头盔无法比拟的。同时在花形设计上,也更符合国人的审美观。再加上这两个品牌频繁在MotoGP和SBK等国际摩托车大赛上露脸,无形中增加了拥有者的荣誉感。
虽然来自意大利,但AGV却提前迈出了进驻中国的脚步,2005年4月28日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举行的罗西车迷见面会上,AGV副总裁MR.BURGER、世界冠军车手罗西和龙骑士总经理钱晨骏将AGV头盔介绍给了中国用户,从此也拉开了AGV在中国的销售序幕。正是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小飞侠”罗西在车迷心中的影响力,AGV高档头盔系列在国内头盔市场上大红大紫,甚至有不少车迷买回来后专做签名之用,这点是其他头盔品牌所望尘莫及的。
TANKED 10%
YOHE 6.25%
JDS 6.25%
VR-1 7.5%
GSB 6.25%
Arai 7.5%
SHOEI 6.25%
AGV 5%
SUOMY 2.5%
HJC 10%
其他 32.5%
机车手套
几乎所有生产机车服的厂家都在做机车手套,表面上看机车手套是个附属品,其实专业手套在设计和用料和制作上是容不得丝毫马虎的。在国内专业机车手套的选择面并不宽,基本上使用赛羽和YDC的较多,这两个品牌的手套大多采用莱卡纤维、超细纤维、潜水布和皮革等,在防护性能上自然比不上采用皮革和碳纤维防护材料的手套。国内目前也有不少不车迷在使用ARLENNESS、ALPINESTARS 和DAINESE等品牌的仿单手套,虽然在外表上与正品相差不大,但佩戴舒适度和防护性能就相差甚远了。
龙骑士 3.7%
赛羽 14.81%
YDC 7.4%
ARLENNESS 7.4%
ALPINESTARS 18.5%
DAINESE 29.63%
其他 18.5%
护具
如果没有专业机车服的话,那么骑驾驶摩托时一套完整的护具是肯定少不了的了。目前很多车车友都在使用赛羽的护具,百元左右的价格也比较适中。FOX和AXO的护具在市场也经常能见着,由于受品牌的吸引,很多车友都乐于多花上20-30元。
赛羽 12.5%
FOX 34.38%
AXO 31.25%
其他 21.88%
骑行靴
由于尚不属于必备的骑车装备,大家在购买热情上显然没有以上几个类别强。正所谓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所以国内部品生产企业对开拓这一领域的积极性也不高不起来。目前市场上可选择的骑行靴大多出自SIDI、FOX、ARLENNESS、ALPINESTARS和DAINESE等国际品牌之手,价格自然也如同烫手的山芋。
SIDI 18.5%
FOX 3.7%
ARLENNESS 3.7%
ALPINESTARS 3.7%
DAINESE 14.81%
其他 37%
调查二:防护用品中那些是最必不可少的?
所有参与这次调查的车友都一致认定头盔是重中之重,但在其它部品的选择上大家的意见就开始不统一了。有15.15%的人选择了机车服,这既是情理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排除作秀的因素外,一件机车服要比头盔更能反应出一个车迷对行车安全的态度。机车手套在本轮获得了12.12%的支持率,选择投票的都是比较成熟的车友,因为他们更在意操控油门的感觉,他们更注重对容易受到伤害及最容易擦伤的部位提供保护。
可能是使用习惯上的原因,也可能是骑行靴总给人一种特别专业的感觉,所以很多车友都将其拒之门外。表面上看似乎错全在使用者身上,但回归到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骑行靴的确不多,即适合骑车又适合平日穿着的骑行靴更是少之又少,这也难怪大家的热情高不起来。
本应获得不少支持率的护具反道成了本轮的冷门,这并不是大家安全意识上的单薄,这跟大家更多的选择机车服有关,因为机车服通常就已设有内置护具,所以排除极端天气和特殊场合外,外置护具出场的机会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机车服15.15%
头盔57.58
手套12.12%
骑行靴6.06%
护具9.09%
调查三:通常购买人身防护用品的花费有多大?
需求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车友的购买能力也决定了防护用品市场这块蛋糕的大小。因为购买力通常会受经济条件和消费环境的影响,将本组调查数据细化后我们不难发现,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车迷集中的城市,已成为中高档防护用品的集中消费区域,市面上最新最好的防护用品都会在第一时间里出现。而以合肥和洛阳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城市,很多车迷都热衷于摩托车旅游,在部品的损耗上要更大一些,所以性价高的防护用品要更受欢迎。
500元4.5%
1000元19%
1500元44.56%
2000元以上31.82%
调查四:更换周期为多长?
更换周期看似是一个习惯上的问题,比如不喜欢这个花色啦、不喜欢这个款型啦,或者嫌东西旧啦等等,但实质上绝没那么简单。因为摩托车防护用品属于易损耗品,表面上的一些损耗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但有些损耗我们是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就拿头盔来说,通常容易损耗的是面漆、护目镜、系带和内衬,这或是不影响安全性、或是可以修复。但如果佩戴的头盔受到过外力的剧烈撞击,即使这顶头盔看上去依然很新,但它的使用寿命已经走到尽头了,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提前更换一顶新头盔。机车服、手套、骑行靴则要保证活动关节处能正常拉伸,防护区域的防护件要完好,无破损和开裂等情况的出现。
1年23.81%
2年33.33%
3年38.1%
3年以上4.76%
调查五:最喜欢的购买方式?
论坛和网购可以称上的最影响和改变车迷生活的两件宝,大家可以通过论坛相识,可以通过网购得到自己心仪的车、防护用品和配件。但由于网购存在一些天生的弊端,让不少人爱恨交加,所以我们时不时会看见一些车友在论坛上发帖怒斥部分商家的不鬼行为。但在这些投诉帖中,几乎都是和整车、配件有关,很少见着有投诉摩托车防护用品交易的,这也在无形反应出一些问题。在购买方式的调查中,网购和实体店选购几乎平分秋色,但也有不少人倾向于俱乐部团购和厂家直购,这可能跟较实惠的购买价格相关联,同时退换货上也相对方便些。
网购30.3%
实体店选购39.4%
厂家直购12.12%
俱乐部团购18.18%
编后语:随着车迷队伍的不断壮大,随着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车迷活动的相继开展,摩托车防护用品的需求只增不减。目前由于受禁摩这个大环境的影响,部品市场的消费潜力被暂时掩藏起来,但目前已经有不少厂家将慧眼投向了这块蛋糕,因为他们相信下一个行业内的消费井喷一定会出现在摩托车防护用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