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摩托---终不悔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试问人间的天堂在那里?有哲人答曰:在圣贤经典里,在科学技术里;在男人的肩膀上,在女人的胸脯上;在马背上,在摩托车的鞍座上!我们给驰骋四方大地的摩迷一美名,曰为“摩托民族”。Motor,真就能让人沉醉而不知其他吗?其磁力何在,魅力何在?
著名作家贾平凹关于“迷类”的“发烧热度”做过十分精辟透彻的诠释。他认为,战争离我们很远了,山林里以没有了狗熊虎豹供我们追赶,拿什么狂去?社会的文明使人性中的“恶”成了一堆只冒烟的湿火柴,是足球.摩托车等运动才能使湿火柴“砰”然起焰,而体育运动最高级的毕竟是以比赛的形式出现的。他认为,足球场是城市的公共厕所,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足球场,人群有了发泄地,这城市就安定了。如出一辙,同样热烈的摩托车运动又何尝不是如此,援引他入木三分的形容,来解释车迷为什么会这般热衷摩托车,也是恰如其分的。车迷离不了摩托车,就像球迷离不了足球,股迷离不了股市,书虫离不了书本,赌徒离不了麻将扑克,有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痴心摩托终不悔,为伊-烧-得人憔悴”。我们不妨走进摩迷一族的幸福生活。

我的眼里只有你

当你游离在车迷部落里,在精彩的摩托车世界里,将会懂得摩托车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体现民族文化的工具;将会知道铃木王125.本田王双缸125.风暴太子双排250.公主款只不过是摩托车中的小混混;世界上原来还有哈雷-戴维森,还有本田-金翼;将会知道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车为我御,我为车狂”的摩托车迷.车痴.车狂!每当心仪的摩托车从我身边经过,闻着摩托车汽油“沁人心脾”的“芳香”,心里那个羡慕劲儿“咚咚”地直鼓捣,过把瘾就死也在所不惜。摩托车成了呼吸的空气,是生活中休戚相关.难分难离的“电驴子”.“千里马”,喜其形品其味爱其性能对其请有独钟,从骨子眼里由衷地发自肺腑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少了它便会浑身不自在,日子过的不舒服,少了一份乐趣和精彩,多了一份寂寞无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车迷对摩托车的认识,也是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有多热爱,对车就有多热爱,“你为谁妩媚,我为你憔悴”,成为“摩托民族”一大壮观。

任贤齐是著名的影视歌三栖明星,但很少人知道,他竟然也是业余组摩托车越野拉力赛的冠军。骑车摩托车唱着歌,唱着歌骑着摩托车,练歌的同时练着车,练车的同时练着歌,他诙谐的说,这是他的“本能”。爱车,亦是我的本性。以至过了而立之年,童心依旧,爱车愈甚。轿车绵绵不断地开进了老百姓的家,像我这种本性难改之人,拥有一辆轿车是梦寐以求的,但因囊中羞涩,只有退而求其次了。

不少车迷在自己的爱车上倾注了不少心血,通过打扮改装,贴些卡通人物或装饰的不干胶来使自己的爱车与众不同,进行面孔焕然一新的“美容”手术,“给摩托车换副面孔换个表情,换件外套换个姿势”,似乎创造着新的生命,来个性化地的感受摩托车的无穷魅力。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小节,其实都是煞费苦心“填空”的;亲手缔造着快乐着,也和车一起幸福着,“爱”就一个字!难怪旁人对车迷们说:你的生命竟如此多情......

种种原因,理解或不理解,在我们这个城市,摩托正逐步被限制,市场逐步被蚕食,直到基本在城市边缘难寻踪迹。作为交通工具的摩托车正在渐渐沉没,但是作为一种热爱和生活方式的摩托车却正在兴起。就像大浪掏沙,涮走那些令人沮丧的泥沙,余下坚持着的都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机油,他们的快乐熔铸成钢铁,他们和摩托,加在一起才是生活。有不少车迷认为,摩托车不再是朝夕相处的机械老婆,但依然是时时亲密接触的钢铁情人。驾着摩托上公路,完全的操控感,和道路风景融合在一起。每辆摩托于是都有了灵魂,发动机就是心脏,输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每个摩托车手的孤傲感在集体里融化,成为一个相互欣赏相互依靠的摩托车阵------是男人的表情,张扬的个性和不羁的精神。车不离人,人不离车。他们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着摩托。他们把摩托更多的用来对生活的挑战,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他们才是摩托最忠诚的代言人。

以车会友乐无穷

车成为人们交流的媒介。同一车型,同一爱好的人们就自然地凝聚成了一个又一个车友俱乐部。车住之间通过俱乐部的“联姻”变的更加亲近。可以说,车友俱乐部是现代年轻人的又一个“摩登”集会,又一个冲击波,承载年轻的梦想和流动的激情。大概对机械的热爱是流在男人血脉里的特殊成分,同时对速度的追求又是深刻在男人骨髓里的造血基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摩托,正好卡在男人天性的豁口里,不偏不倚-----爱你没商量。

哈雷摩托车车迷俱乐部可谓大名鼎鼎。在欧美国家,骑乘哈雷摩托车的爱车族和车迷们,是当地年轻顾客和消费者心目中崇拜的偶像。这些头戴黑色头盔.身着黑色紧身皮夹克的摩托彪汉们,经常是排起长长的蛇阵,风驰电击般的穿行于大城市的街头和高速公路上,把街道变成了舞台。如同有了赛车王子舒马赫的驾乘宝驹,其风驰电击般的力量与浪漫得到有机结合,独一无二地打造出摩托车的世上与独立感,其志得满意.挥斥方的态势,令人艳羡。“我们的俱乐部会员都是来自各个消费阶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个忍痛该摩托,喜欢它的风格与彰显个性的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存是为了驾驶哈雷摩托车”。

万水千山总是情

车迷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西藏拉萨.宁夏银川.新疆撒哈拉.塔里木,也许是中国车迷心中期盼以久的麦加圣地,那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也许将在那里实现更大的梦想。但在风尘仆仆地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的同时,又怎一个“苦”字了得?

不少人对摩迷骑摩托车旅游很不理解,大弹反调:为什么要骑车跑那么远的路,一路上克服饥饿.险路.病痛.经费等情况的威胁,岂不自寻烦恼?干嘛不坐车呢?的确,有的朋友为了出来甚至别离新婚娇妻,有的丢下自己才刚满周岁的孩子,而把摩托当作老婆和孩子;有的拿出积攒多年的心血钱,当一回“拼命三郎”;而这最终的结果上不计报酬,这也许就是摩托车的内在魅力吧!也有不能远征的车迷,非常遗憾的说:“是摩托车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十分喜欢摩托车,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个人奋斗的目标。我渴望驱车远行,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因素让我不能也不忍前行;也许我这辈子也不可以实现这个梦想,但我没有遗憾, 因为许多摩友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成功的喜悦,我也能分享。有道是“我们同是爱摩人,天下摩友是一家”;“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摩迷人”。国内有个“大自然之旅”车队,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目的在于接触个拥抱大自然,回归自然,倡导绿色环保。组织活动采用AA制的办法,大家集体开支,活动完毕后会公布明细帐,让大家心中有数。

千里走单骑,不畏艰难险阻,涌现出了诸如建国.黄成德等探险英雄。摩界前辈刘兴力有一句话“真正代表中国摩托车车迷的当属那些倾家底买来一台国产的一般是两冲程的100mL上下的摩托车去长途跋涉的那些人,他们在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常常是令人难以想像的。”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骑摩托车并不像想像中那样美好,而是处处存在着险情,无异于去攀登珠穆朗玛峰,是要用生命去做代价的,“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的摩托车迷真是英雄,大家有目共睹。

欲与天公试比高

“你的疯狂,正是你的精彩”。爱摩托车的人,是追求速度.永远向前的人;爱摩托车的人,是执著于刺激.勇于接受挑战的人;爱摩托车的人,更是心胸坦荡.豪爽无畏.狂歌当哭的人。

随着战后摩托车工业的兴起,大批青年陷入极度无聊.空虚的境界,于是,摩托车的速度与飚车的危险,为他们带来刺激的心理和满足,在高速路.在旷野.甚至在城市的街道,他们以年轻的生命,与对手.与警察.与自己进行着无畏的较量。他们的摩托车一般都拿掉排气管的过滤心,不仅动力增加,更使摩托车发出如魔神般的怒吼,普通市民一听声音,无不退避三舍,警察一般也是在后面装腔作势的追一追,他们不敢暴走。战后的青年是最原始的.真正意义上的暴走族。

在西方,大批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以及精神上的独立,他们标榜自我,崇拜自我,并不停思考,以期望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他们从拥挤喧哗的大都市走出,以摩托车为工具和伙伴,开始他们的精神之旅。与风的摩擦,与自然的极度接近,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在这样的旅途中诞生了西方“暴走族”的精神圣物-----哈雷-戴维森,哈雷的制造商也知道这样的摩托车是卖给谁的,所以,哈雷始终充满着人文精神与终极关怀。

暴走与西方暴走的区别显而易见------的暴走追求速度.刺激.死亡,他们不在乎生命,只在乎感觉,他们否认世界.否认爱.拒绝关怀;西方的暴走族追求的是自我满足,体现在摩托车上的不是速度,而是距离。如果说的暴走族基本表现形式是二人生死飚车,西方暴走族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聚集大批太子,编队远行。我们谁都不能否认,中国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暴走族”,在摩托车发展的四个阶段,既作为生产工具---交通工具---时尚用品---精神伙伴中,我国仅进停留在前两个阶段,把摩托车当作后两个阶段的人少之又少。其实在现在,的暴走已经落寞,西方的暴走也在不改变个性的前提下,逐渐向摩托车文化演变。在美国,有一年多次的.自发的摩托车节,以及以摩托车聚会为主题形式的荒原音乐会。摩托车在承担完成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这两个历史使命后,最终将“文化”起来,“文明”起来!

在宁夏银川,中国有了自己的摩托车文化节。银川市(***)已明确表示,“宁夏摩托车旅游文化节”将继续办下去,让它成为宁夏人民和世界所有摩托车爱好者共同的节日。如果说中国有暴走,那么新疆“大漠人”可以说是第一,因为在新疆,几百公里的荒芜人烟.一马平川,给你足够的暴走空间。“大漠人”队长贺军怀曾任著名摩托车探险家黄成德的副驾驶,在空气温度45度,地表温度75度的最危险的六月,走过“死亡之海”罗布泊,后又随黄成德组织摩托车编队,从乌鲁木齐到广州,进行“环保宣传万里行”。最高纪录是一天时间从甘肃兰州到山西运城1300公里,这也应该算“编队暴走”吧!

摩托车的真谛,不在于暴走,而在于文化。如果说暴走是形式,那么文化就是内涵。曾经有人将摩托车飚车比喻为“敢死队”,队员们喜欢迎着风飞车的感觉,一个个在夜色的大街上横冲直撞。但这些看似“英雄”潇洒的行为,却蕴含着无数隐患,也是对生命的极不珍惜,对美好生活的褒渎。

是人类生活的富裕产生了摩托车运动,并带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欢乐。赛车等摩托车运动本身就富有冒险性和挑战性,这也正是它迷人的原因所在。名车是靠赛出来的,同样,车手也是靠赛出来的。运动,是取之不尽的生活乃至生命的“钙质”,有助与人类远离“软骨病”。因而,飚车一族“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感觉是来之不易的。

特级传奇人物柯受良因车成名,堪称车迷中的楷模和精神领袖。也许在飞车的瞬间,他体验到生命中飞翔的快感。1987年驾驶摩托车飞越80米宽.素有“死亡谷”之称的台湾桃源海湖大峡谷,1992年飞越万里长城,为中国的体育基金会筹款,在北京金山岭长城完成;摩托车特级凌空飞越38米,载入世界纪录。他每一次壮举都是在挑战极限,都在用飞车拿自己的生命下赌注。

可喜的是,在中国,摩托车俱乐部以越来越多。毋庸讳言,摩托车“反对派”们借用其所谓的软肋开刀,一些大中城市不断跟进,坚持己见,禁销.限牌没商量,“封杀令”和“禁售令”显得“杀气腾腾”。特别是北京对摩托车政策的限制是导致像中国哈雷俱乐部等边缘化和小众化的重要原因。当然,不少俱乐部能够维持,还开始茁壮发展壮大,已经超过大家的想像了,还夫复何求?尽管前景不存在很大的想像空间,一些俱乐部的负责人还是对中国车迷的未来充满希望,车迷们大展身手的明天必将更美好。愿天下爱车人美梦成真!相信玩摩托车也能成“佛”,去不断演绎机车的万种风情,释放生活的千般激情,挥洒人间的万千风云。

上一篇:摩旅装备、经验入门级

下一篇:忠告摩友,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