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漏尽 他舍命驾回战机

燃油漏尽
 
图片说明:梁万俊在执行试飞任务 刘应华摄

燃油漏尽
 
图片说明:完成任务后,妻子手捧鲜花迎接梁万俊

  今年7月1日13时01分,成都某机场,梁万俊像往常一样,提着头盔来到国产某新机01号旁,进行着起飞前的最后一次检查。“能见度大于十公里”气象报告,梁万俊心想:“一个月没遇到这么好的天了。”

  梁万俊检查完飞机后开车,并按照塔台指挥员指令,滑出,加力起飞。13时09分,战机舒展双翅,直刺蓝天。今天他试飞的主要课目是:发动机加力边界试验。 高度:12000米突遇故障被迫返场

  飞机向北爬升,至高度12000米后改平,在距机场120公里左转,向南飞行……当他做完加力边界动作后,突然发现油量指示有误差。梁万俊意识到燃油输油系统可能发生问题,他冷静地关闭加力,将油门收到慢车状态。

  两三秒钟后,油量表指示剩油550升,他估计漏油了。根据以往经验判断,550升剩油,按飞机目前高度、油量计算,还能飞行10~15分钟,安全着陆应该没有问题。

  “赶快返场!”塔台指挥员立刻做出判断。按正常情况,飞机在此高度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耗油量,特情正一步步地逼近。高度:4700米航油漏尽空中“停车”

  13时36分36秒,油表指针停在0刻度,梁万俊报告:“空中停车。”发电机也出现故障!此时飞机高度4700米,距离本场20多公里。梁万俊望了望座舱外,紧张地思索着:空中停车,只能空滑迫降,从航空史看,成功几何?何况是电传飞机,电量是否够用?迅即,他意识到,不能沮丧,必须冷静,任何万分之一的疏忽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按规定,遇到此类情况,飞行员完全可以跳伞。但这突然而来的险情让梁万俊来不及多想,他只有一个信念,要把战鹰带回家,即使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减少损失,保住科研新机,空滑本场迫降。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飞机每下降一米,就越接近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千钧一发 成功迫降

  梁万俊准确地用高度换取速度,用势能换取动能,并根据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随时判断飞机状态,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严格控制空滑速度,及时调整进场迫降的四转弯点,在距跑道头3公里,高度1100米,操纵飞机对正跑道。“我已经看到你了,保持速度400,你进场没问题”,地面指挥员的自信和坚定鼓励着梁万俊。

  此时,飞机与跑道成大锐角快速下降。到达第一次拉平高度时,指挥员及时指挥拉杆,飞机改变成正常着陆姿势,“保持好方向,带住杆,柔和,柔和”……13时43分,飞机以361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随后放伞刹车,由于速度较大,梁万俊使用应急刹车,两主轮胎刹爆,机轮毂与跑道剧烈磨擦,冒着火花,直线拖出了两道长长的轮迹,飞机在距离跑道头300米戛然停住。

  梁万俊报告:“好了,停下了”,指挥塔台一片欢呼。梁万俊走出机舱,总设计师激动地拥抱他,动情地说:“你真是好样的!你创造了世界航空试飞史上的奇迹!你是真正的英雄!”

  随后,机务人员检查时发现,故障果然如梁万俊所报,因输油管故障,导致燃油漏完。这种情况下哪怕是晚发现1秒钟,都将失去最佳的迫降时机,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次成功迫降在国内外的航空史上实属罕见。梁万俊不只是挽救了一架上亿元的科研新机,可以说是挽救了整个新机项目。正是由于梁万俊的成功迫降,带回了宝贵的科研数据,大大缩短了科研进程。

  吴远生 本报记者 赵郁蒙 摄影 刘应华新闻链接什么是飞行试验?

  飞行试验是新机研制过程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飞机的性能如何、是否达到战技指标、是否满足部队的使用要求,飞机能否交付等这些都需要通过飞行试验来给出结论。飞行试验涉及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火控/武器、测试仪器、遥测技术、计算机、飞机改装等多种学科、多个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是现代高科技的集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航空技术的发展水平。试飞员精英中的精英

  今年4月,本报记者曾专访试飞员梁万俊和王文江。据他们介绍,试飞员的工作就是通过试飞,验证一架新型飞机的性能是否达到指标,把飞机最大的可能性发挥出来。与一般的飞行员相比,对试飞员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一些。人物小记

  梁万俊,1965年出生,1982年入伍,四川广汉人,空军特级试飞员,空军上校军衔,现任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他安全飞行1800多小时、4100多架次,他在试飞中曾遭遇航电、通讯导航系统、雷达故障等数十次重大险情,全部成功处置,化险为夷,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国家财产和大量珍贵科研资料;他荣立了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2002年被空军评为优秀飞行人员。

上一篇:感受外星人降临:美军F-35战机头盔如此邪恶

下一篇:F35战机的头盔很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