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有一伙可爱的火箭加注兵,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0岁,整天与加注燃料这个“五毒俱全的魔鬼”打交道,为无数次的卫星发射奉献着—— “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晋西北高原一个神秘的角落里,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战员们,正以百倍的热情喜迎自己的节日。今年4月,经过全体官兵的不懈努力,这里成功地将“中国遥感卫星六号”送入了太空。当发射塔架下一片烟尘轰然腾起,搭载着卫星的火箭似蛟龙出海,地动山摇,整个发射中心再次沸腾了。这枚卫星的顺利升空,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上的又一新突破,其在资源勘查、环境监测和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正在显现出来,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也因此,这里今年的建军节庆祝活动格外丰富多彩。发射中心的官兵们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先后组织了歌咏比赛、诗词朗诵会、体育健身比赛活动等,节日的气氛十分浓郁。“八一”前夕,笔者一行来到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发射加注连有幸采访了一群可爱的火箭加注兵,听他们讲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感受他们谱写的一曲曲热爱军营、奉献为乐的青春之歌。
汗水能从防护服中倒出来
走进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加注连,一群年轻活泼的官兵向我们围拢过来。特殊的岗位,锤炼了这些年轻人的成熟和刚毅。连长董百源只有26岁,5年军龄,参加火箭加注任务13次。现在,他是“80后”中少有的指挥官,排兵布阵颇有大将风度。
甘肃籍战士李鹏国,只有19岁。今年3月份来到加注连并首次成功执行任务。在父母眼里,他还只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但入伍4个多月来,他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做了好几万字的学习笔记,很快掌握了过硬的加注技术。怕父母担心,他一直很少和家里通电话。
选择驻守高原,就选择了奉献。说到火箭加注,你也许会说,不就是给火箭加燃料吗?相比航天器成千上万道缜密的科研程序,那算得了什么?哦,朋友,他们加注的可是比硫酸腐蚀性还强的液体啊,其要求之严和责任之大,超乎一般。
火箭加注使用的燃料,是一种剧毒气体,有“五毒俱全”之称。加注时,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为了与“魔鬼”打交道,战士们必须穿一种被称作“生命守护神”的重达15公斤的防护服。而在火箭常规燃料加注时,少则七八个小时,多则十一二个小时。整个操作过程中,战士们要一直穿戴笨重、厚实的防护服,中间不能吃饭或多喝水,最难的就是上厕所,每次上厕所总得花上5—6分钟时间脱衣服,一不小心还会感冒。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战士们就尽量少喝水,在休息时用湿毛巾润一下嘴唇。夏天执行任务时,穿上做工严密的防护服就像钻进一个蒸笼,里面温度可达40多摄氏度,贴身的衣服从来都是湿的。一次任务下来,脱下防护服和防护面具,汗水能从防护服中倒出来。
啥感觉?新战士李鹏国哈哈一笑:“和洗桑那差不多。”一年365天,训练加任务,这样的“桑那”,他们不知要洗多少次。
“其实,只要摸清它的特性,想要驾驭它也不难。”加注连连长董百源这样描述。董百源连长已经多次参加过火箭加注任务了。而每一次加注对他来说都是刻骨铭心,每一次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在他的印象中2006年夏天的一次加注任务,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次在燃料加注即将完成的时候,突然从管道进口处冒出了一股带有强烈鱼腥臭味的液体。这种液体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有毒燃料,一遇到火花或静电就会发生爆炸,现场情况十分危急。董百源没有惊慌,他镇静下来,仔细检查了泄漏原因后,带上二班长梅飞冒着被烧伤和深度中毒的危险,迅速在泄漏处进行抢修,20分钟后,故障终于排除了,加注顺利完成。脱下厚厚的防护服后才发现,两个人的脸上和手上都被不同程度地烧伤。原本计划任务结束后回老家找对象的梅飞,看到自己一个大花脸,只好将这件事悄悄地放在心里了……
坚韧执著的“80后”
谈工作的事,董百源滔滔不绝,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和话题,谈到个人终身大事这个话题时,他却不好意思地憨憨一笑,什么也没说。
一样的青春别样的红,岁月在这里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军人,他们有的来自闹市、有的来自乡村小镇、也有的从另一个大山来到这座大山。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没有硝烟战火的和平年代,官兵们把报效祖国的豪情,统统都寄托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和热血,默默地描绘着心中的蓝图。
“我是一棵树,本质属木,燃烧是我的宿命。”这是唐祖贵业务笔记本前面记的一句话。这位来自四川北川的小伙子,入伍7年来,一直默默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去年5月12日,四川发生大地震时他正和战友在工作。当得知老家发生地震时,他马上想到往家里打电话,电话打了无数次,另一边总是一种声音:嘟……嘟嘟……一个下午他心里七上八下,家里的情况他一无所知,直到晚上远在广东的哥哥打来电话说,爸妈可能不在了。当听到这个噩耗,他的脑子一片空白,电话什么时候掉到地上他自己都不知道。第二天,唐祖贵两眼布满了血丝,还是和平时一样按时来到岗位上,连队领导和战友们看在眼里,心里都替他难过。
晚上,唐祖贵给站领导和连领导各发了条短信说:天灾没有办法,我以试验任务为重,我能想得开。随后,他又给站领导再次打电话表示,请站领导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直到地震后的第4天,16日晚,唐祖贵才接到电话得知,父母被救援队从泥石流下救出来了,此时的他流泪了。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加注兵,就要不怕吃苦,能够吃苦。21岁的唐杰来自经济发达的上海,是上海电力大学的一名在读学生,今年3月份来到加注连。入伍几个月来,他认真学习、训练,下连第3天,看到连队电脑房有几台电脑闲放在那里,大家都以为坏掉了,也没人去过问,细心的他找来工具,一个芯片一个芯片地查,最终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几台电脑又恢复了正常。
上等兵张斌斌,为尽快掌握专业知识,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当遇到学习上不懂、不会的难题时他就主动向老兵和班长请教,硬是凭着一股强烈的“钻”和“韧”劲,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加注专业基本原理和设备的基本性能,成为了本专业里的佼佼者。
男儿有泪不轻弹
“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这是对晋西北高原这片土地自然环境的写照,也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工作人员常年生活的地方的真实描写。在加注连战士们生活的营房门口,一批批战士种下的挺拔杨柳树成长起来,像是站岗的卫兵,成为高原上独特的风景。
加注连指导员安宝成给我们讲了连队“三胞胎”的故事。2008年10月执行某型号发射任务,三级士官李志勇原本计划回安徽老家照料即将分娩的爱人。临近任务时期,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又不够,再加上新兵业务不够熟练,作为一名老兵看到这种情况,他主动找到连队领导提出留下来参加执行任务。
孩子生了没有?男孩还是女孩?母子是否平安?这些无时不在牵动着他的心。10月14日是某型号发射前的一小时,连队的值班电话响了,这是小李的妻子用手机在医院里打来的电话。抓起电话,另一端传来微弱的声音:“是志勇吧,母子4人平安。”一句母子4人平安把小李愣住了,只听母亲在旁边重复着:“三胞胎,都是男孩。”这好消息让年轻的小李有些不知所措。当电话那头传来三个孩子清脆的哭声时,李志勇泪流满面。
采访当天,恰是战士唐杰的生日,晚上司务长刘学良特意让炊事班做了个蛋糕,每逢有战士过生日都会有个自己做的蛋糕。虽然没有外面蛋糕店做的那么精致,但吃起来比外面的好吃又实惠,还能为战士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唐杰的生日程序和大家一样,唯有多了一项是喝酒。酒是男子汉亲密的伴侣,但在连里,只有庆功和过生日时才难得一见。
黝黑的脸上笑容花一般灿烂,奉献的青春似酒一样浓烈。累了,望一望远处起伏的群山,想家时,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官兵们把自己的理想凝结成一副对联:怀赤胆,践忠诚,同心同德报效国家;居深山,守荒原,无怨无悔献身使命。
当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火箭,一次次载着航天人的梦想,载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成功飞天时,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董百源、李志勇、唐祖贵、梅飞、李鹏国……让我们记住那首飞扬的青春之歌: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啊,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贺锴 宋运海/文 郝锐杰 何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