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作战(很长,有兴趣的就耐心看……)
第一篇:基础编
前言
战争,一直是国与国间解决纷争的最後手段,而自从纪元前叁千人的斯巴达人斯巴达克斯提出了「既然战争的目的在於求胜,所以一切的手段与方法只要能导致胜利 就都是必要的」这个理念之後,任何卑劣的技术与手段就不曾间断於战场上,甚至 进而推广到国与国间在敌对情况下所引发的一切活动,彼此之间的荣誉、尊敬与敬 仰的人性光辉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仇恨、胜利与愤怒的人性灰暗面,军人不再荣耀,战争的目的与理由都只是丑陋与贪婪的政治目的所藉以掩饰的理由与籍口。
然而,人性的光明面并非如此经不起考验的,人道主义与人本思想的源起,人们开始认真的思考如此避免战争中黑暗的那一面,战争的形态虽然不断的随着科技与武器的进步而改变,战争的本质却没有改变,只不过在彼此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了解到要想让部队凝聚足够的向心力与战斗意志,密集的体能 /战技训练与中心 思想灌输与教导都是一支成功的劲旅所必备的条件,随着经验的累积与实战的验证 ,这些经过训练的部队所表现的成果远较一般的部队好,而且随着该部队历史的传 承,这些受过高度训练的成员所具备的自信心、自尊心与荣誉感集结成为一股可敬 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使这些特别的单位成员可以忍受比一般部队更艰苦数倍的训练 ,达成一般部队不可能达成的任务,而其战积也一直是受到人们与注意与嫉妒,於是与一般传统部队区分,我们将这些单位统称为特战部队,这些特战队员在平时忍受正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训练,在战时担任更危险,更容易阵亡的任务,而所得到的回应却绝不成正比,他们所依持的可能是别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一个信念、一句口号或一面旗帜而已,为什麽他们要接受这样的待遇呢?无它,荣誉心,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与众不同、他们是万中选一的菁英,所以他们作别人不能也不敢作的事,将不可能化为可能,挑战极限与探索潜能,因为他们是特战人员。
每一支特战单位都有其辉煌的历史与传承,都有一个符合其特性的别称、虽然一般都通称其为特战部队或突击兵 (Special/Elite Force 、 Comamdo) 、但成员们可 能会更喜欢别人称他们的别名, 他们可能是活跃在山林间的猎人(Jaeger ,挪威 特战部队的别名 ) ;他们游走四方 (Ranger ,美军游骑兵与
许多曾受美军技术指 导下的美国军援国特战部队亦用此名 ) 、 像海豹一样在酷寒的北冰洋中悠游自在 (SEa/Air/Land Teams , SEALs) 、如鹰般俯视大地、猊视群伦 ( 美军 101 空降 啸鹰师, 阿拉斯加雪鹰第六师 ) ,与印第安人一样的在山岳间行动如风般无声、 快速 ( 美军第七、二十五轻步兵师与第十山
地师 ) ,他们的攻击力就像水晶结构 一样的无间不摧 (Delta ,叁角洲部队) 、在无人能生存的沙漠中活跃 ( 英军第 七旅, 沙漠之鼠,美军第二十四机械化步兵师 ) ,他们是勇敢的战士 (Valor 、 Worrior) 、他们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就如同孙子兵法中所言:「其动如风、其 立如林、其掠如火、不动如山。」当然也有一些单位认为别名不重要,直接以部队 编号或番号来称呼,因为名字并不重要,知道这个代号所代表的战力才重要,所以 GSG-9 、 GIGN 、SAS 、 **S 等这些直接以番号、部队名称而无别名的许多单位 ,也仍然都是令人闻而起敬的特战单位。
为求与一般正规部队有所区别,兹在此将本文所要介绍的特战单位定义如下:
1. 非正式纳编於标准命令与行政系统下之独立单位。
2. 单位成员选> 自愿者。
3. 直属高层单位指挥,执行高难度、高保密性与敏感性任务。
4. 单位人员高度精简、装备与後勤支援高度优先。
5. 单位装备采购、训练课程与其他经费运用上较一般单位宽裕。
6. 单位成员第二、叁种专长训练与个人本职学能要求标准较高。
当然,就以上几点并无法真正区别特战单位与传统单位之不同,但总而言之,特战 单位乃是一支受过高度训练、 专职处理特殊情况的独立组织(Organization for Performer Special Situation/Operations,OPS),在本系列的特战讲座中,我们 将作一个较全面性的历史、发展、装备、战术与战斗技巧的介绍,不特别针对特定单位作介绍,但若该单位有特别值得一提之处,则文中会另外注明;另为预防有心人士将文中所介绍之资料用作非法用途,文中对徒手格杀技、爆破 / 诡雷与陷 阱之介绍将大幅简化,而对於我国目前军警采用的战术与装备上,本文将就己公开 者做更深一层的介绍与分析。最後,本文引用的资料除部份源自己於媒体公开发表之论述者外,亦参考国外专门训练课程之内容、已解密之国防情报与美军特战部队的任务归询报告、笔者个人所接受之训练、美 / 欧各国之 OPS 所采行的战术与技 巧经筛选後,并溶入东南亚国情与多次武装冲突之情况分析与评估,其中漏失之处 多所难免,尚望各界先进不吝指正。
前言
战争,一直是国与国间解决纷争的最後手段,而自从纪元前叁千人的斯巴达人斯巴达克斯提出了「既然战争的目的在於求胜,所以一切的手段与方法只要能导致胜利 就都是必要的」这个理念之後,任何卑劣的技术与手段就不曾间断於战场上,甚至 进而推广到国与国间在敌对情况下所引发的一切活动,彼此之间的荣誉、尊敬与敬 仰的人性光辉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仇恨、胜利与愤怒的人性灰暗面,军人不再荣耀,战争的目的与理由都只是丑陋与贪婪的政治目的所藉以掩饰的理由与籍口。
然而,人性的光明面并非如此经不起考验的,人道主义与人本思想的源起,人们开始认真的思考如此避免战争中黑暗的那一面,战争的形态虽然不断的随着科技与武器的进步而改变,战争的本质却没有改变,只不过在彼此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了解到要想让部队凝聚足够的向心力与战斗意志,密集的体能 /战技训练与中心 思想灌输与教导都是一支成功的劲旅所必备的条件,随着经验的累积与实战的验证 ,这些经过训练的部队所表现的成果远较一般的部队好,而且随着该部队历史的传 承,这些受过高度训练的成员所具备的自信心、自尊心与荣誉感集结成为一股可敬 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使这些特别的单位成员可以忍受比一般部队更艰苦数倍的训练 ,达成一般部队不可能达成的任务,而其战积也一直是受到人们与注意与嫉妒,於是与一般传统部队区分,我们将这些单位统称为特战部队,这些特战队员在平时忍受正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训练,在战时担任更危险,更容易阵亡的任务,而所得到的回应却绝不成正比,他们所依持的可能是别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一个信念、一句口号或一面旗帜而已,为什麽他们要接受这样的待遇呢?无它,荣誉心,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与众不同、他们是万中选一的菁英,所以他们作别人不能也不敢作的事,将不可能化为可能,挑战极限与探索潜能,因为他们是特战人员。
每一支特战单位都有其辉煌的历史与传承,都有一个符合其特性的别称、虽然一般都通称其为特战部队或突击兵 (Special/Elite Force 、 Comamdo) 、但成员们可 能会更喜欢别人称他们的别名, 他们可能是活跃在山林间的猎人(Jaeger ,挪威 特战部队的别名 ) ;他们游走四方 (Ranger ,美军游骑兵与
许多曾受美军技术指 导下的美国军援国特战部队亦用此名 ) 、 像海豹一样在酷寒的北冰洋中悠游自在 (SEa/Air/Land Teams , SEALs) 、如鹰般俯视大地、猊视群伦 ( 美军 101 空降 啸鹰师, 阿拉斯加雪鹰第六师 ) ,与印第安人一样的在山岳间行动如风般无声、 快速 ( 美军第七、二十五轻步兵师与第十山
地师 ) ,他们的攻击力就像水晶结构 一样的无间不摧 (Delta ,叁角洲部队) 、在无人能生存的沙漠中活跃 ( 英军第 七旅, 沙漠之鼠,美军第二十四机械化步兵师 ) ,他们是勇敢的战士 (Valor 、 Worrior) 、他们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就如同孙子兵法中所言:「其动如风、其 立如林、其掠如火、不动如山。」当然也有一些单位认为别名不重要,直接以部队 编号或番号来称呼,因为名字并不重要,知道这个代号所代表的战力才重要,所以 GSG-9 、 GIGN 、SAS 、 **S 等这些直接以番号、部队名称而无别名的许多单位 ,也仍然都是令人闻而起敬的特战单位。
为求与一般正规部队有所区别,兹在此将本文所要介绍的特战单位定义如下:
1. 非正式纳编於标准命令与行政系统下之独立单位。
2. 单位成员选> 自愿者。
3. 直属高层单位指挥,执行高难度、高保密性与敏感性任务。
4. 单位人员高度精简、装备与後勤支援高度优先。
5. 单位装备采购、训练课程与其他经费运用上较一般单位宽裕。
6. 单位成员第二、叁种专长训练与个人本职学能要求标准较高。
当然,就以上几点并无法真正区别特战单位与传统单位之不同,但总而言之,特战 单位乃是一支受过高度训练、 专职处理特殊情况的独立组织(Organization for Performer Special Situation/Operations,OPS),在本系列的特战讲座中,我们 将作一个较全面性的历史、发展、装备、战术与战斗技巧的介绍,不特别针对特定单位作介绍,但若该单位有特别值得一提之处,则文中会另外注明;另为预防有心人士将文中所介绍之资料用作非法用途,文中对徒手格杀技、爆破 / 诡雷与陷 阱之介绍将大幅简化,而对於我国目前军警采用的战术与装备上,本文将就己公开 者做更深一层的介绍与分析。最後,本文引用的资料除部份源自己於媒体公开发表之论述者外,亦参考国外专门训练课程之内容、已解密之国防情报与美军特战部队的任务归询报告、笔者个人所接受之训练、美 / 欧各国之 OPS 所采行的战术与技 巧经筛选後,并溶入东南亚国情与多次武装冲突之情况分析与评估,其中漏失之处 多所难免,尚望各界先进不吝指正。
图片:警戒.jpg

发展
如前所言,战争的形态随着科技与武器的进步而有所转变,本系列讲座所介绍者乃指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7 ~ 1945) 以後,配合现代武器与装备所发展之特种战术 ,而由於战争形态、武器、装备、观念与现实环境下等种种因素考量,在 1937以前所谓之特种作战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关於现代战争形态下之特种作战倒底源自何起,众说纷云,美国方面认为水下爆破 大队 (UDT) 算得上是特战的始姐,但英国人认为他们的特种空勤队 (SAS)与特种 小艇队 (**S) 才够资格算是鼻祖,法国人则坚持德国占领期间, 法国地下游击队 的表现对特种作战而言才够资格自称为滥殇,俄国人则说哈萨克骑兵队的表现更是 当之无愧,更有历史学者认为, 德国 U 艇的成员才算得上是、日本的神风特攻队 更是将特战精神发到极致...... 各家说法莫衷一是, 笔者个人则认为德国的伞兵 部队完全符合 OPS 的叁种要求: 高度训练、处理特殊情况的独立、常态组织结构 ,可以视之为早期特战部队的代表。 而在 1939年 9 月 17 号入侵波兰行动中, 受过高度训练的德国伞兵第七师, 从天而降、配合着 JU-87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与 四号战车的陆空立体攻击,德国伞兵依事先分配的任务区,带着各种特别的装备, 建立空桥堡、占领交通枢纽与指挥管制中心,有效且快速的中断、瓦解波兰部队的 反抗,成功的完成了人类军事史上不可思议的成就,其中成功之处在於德国参谋本 部周密事前规划,与伞兵部队扎实的训练,以及针对此次作战所设计的各式特种装 备——例如改良自第一次大战期间用於在铁丝蛇笼中炸出一条通道的炸药条而成的 爆破包、可折叠组合的梯子、可空投的机动车辆与支援火力等等特种装备——最重 要的是在行动开始前,德国人己经就这次入侵波兰行动中伞兵部队所须占领的目标 建??物、地形、可能遭遇情形等种种情况进行了完整的沙盘推演与实兵演练,并完 全就实际作战中可能的突发情况作种种剧本外的演出,也因此,在实际的行动中,德国伞兵的伤亡率低得难以置信。但就笔者个人以为,指挥权下放、移转与成员接 替专长训练的观念才确实的阐扬了特种作战的要义:独立、机动、可变性高、人员 精简且具备多项专长、能以最少人力与代价获致最大成就。 可惜的是,由於轴心国的战败,德国被切为东西德,德国参谋本部与部队不复存在 ,相关的所有战术、装备、观念亦随之停顿,而大战後各国疯狂的复员与大众普遍 反战的心态,维持一支昂贵的特战部队似乎不怎麽划算,特种作战的发展也停滞了 一段时间,但冷战时期的到来,在共产主义的扩张与自由世界的围堵政策相冲突情 况下,全球各地纷争不断,战事连连,但战後的复员与发展经济的导向,一时之间 要足够的部队、人员、装备来应付这些冲突实有捉襟见肘之窘境,而编制小、机动 性高、人员运作灵活与高战力的特战单位成了最佳的选择,各国开始有系统的发展 各自的特战部队,这些单位也许是延续大战期间所累积的经验而加扩展的原有单位 ——美军的 UDT、AIRBORN、MARINS;英军的 SAS、**S、沙漠之鼠、库尔喀部队; 法国殖民地部队 ( 外籍兵团的前身 )等等——,也有因应新的情势而成立的新单 位、以及各种半常态的临时性编组,但在此阶段,各国、各单位间仍是各自为政, 各行其事,特战呈现多头马车的单线发展。到了 1970 年代,国际恐怖主义兴起, 跨国性的劫机、绑架与汽车炸弹恐怖行动,逼使各国之间开始联手打击恐怖行动, 军 / 警也开始进行装备、技术与观念的交流, 特战的发展开始呈现连线发展的模 式,随着时间迈入了 1980 年代,电脑、通讯与交通装备的普及化,全球快速部署 部队的观念也随着各美军驻扎地所在国位置的不同而有了不一样的模组,地球村时 代也代表了全球作战可能性的到来,特战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此时特战的发展己 经是全球性的发展了, 1944 年的 UDT( 水下爆破大队—— UnderwaterDemolition Teams,UDT ——成立於 1942 年,并於同年 11 月 20 的诺曼地登陆 战中扬名立万, 於 1962 年开始改组为现今的海豹特遣队 ) 成员也许只是一个身强力壮,具备一般战斗技能、懂爆破的潜水夫,但今天的 SEAL 队员不但是一个叁栖作战的高手,精通各种渗透、侦察技巧,同时也是一个野外求生、丛林、极地、沙漠与城镇地区的战术专家,对於反劫机、人质救援、炸弹、诡雷侦测、布放等反恐怖战斗技更是精练娴熟,他必需了解战场序列、无线电通信程序、密码、敌我 情势与各种作战情报,以及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GPS)、卫星通讯器材、雷射测 距 / 标定器与各种高科技装备的操作, 还有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所应对的不同作 战形态等各种判断与领导统御知识的专家。在现今,特战成员要求愈来愈高,养成 也愈不易,因此本系列讲座将尽可能将一个完整的特战队员所应备的基本常识与入 门技巧作一有系统的介绍。
如前所言,战争的形态随着科技与武器的进步而有所转变,本系列讲座所介绍者乃指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7 ~ 1945) 以後,配合现代武器与装备所发展之特种战术 ,而由於战争形态、武器、装备、观念与现实环境下等种种因素考量,在 1937以前所谓之特种作战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关於现代战争形态下之特种作战倒底源自何起,众说纷云,美国方面认为水下爆破 大队 (UDT) 算得上是特战的始姐,但英国人认为他们的特种空勤队 (SAS)与特种 小艇队 (**S) 才够资格算是鼻祖,法国人则坚持德国占领期间, 法国地下游击队 的表现对特种作战而言才够资格自称为滥殇,俄国人则说哈萨克骑兵队的表现更是 当之无愧,更有历史学者认为, 德国 U 艇的成员才算得上是、日本的神风特攻队 更是将特战精神发到极致...... 各家说法莫衷一是, 笔者个人则认为德国的伞兵 部队完全符合 OPS 的叁种要求: 高度训练、处理特殊情况的独立、常态组织结构 ,可以视之为早期特战部队的代表。 而在 1939年 9 月 17 号入侵波兰行动中, 受过高度训练的德国伞兵第七师, 从天而降、配合着 JU-87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与 四号战车的陆空立体攻击,德国伞兵依事先分配的任务区,带着各种特别的装备, 建立空桥堡、占领交通枢纽与指挥管制中心,有效且快速的中断、瓦解波兰部队的 反抗,成功的完成了人类军事史上不可思议的成就,其中成功之处在於德国参谋本 部周密事前规划,与伞兵部队扎实的训练,以及针对此次作战所设计的各式特种装 备——例如改良自第一次大战期间用於在铁丝蛇笼中炸出一条通道的炸药条而成的 爆破包、可折叠组合的梯子、可空投的机动车辆与支援火力等等特种装备——最重 要的是在行动开始前,德国人己经就这次入侵波兰行动中伞兵部队所须占领的目标 建??物、地形、可能遭遇情形等种种情况进行了完整的沙盘推演与实兵演练,并完 全就实际作战中可能的突发情况作种种剧本外的演出,也因此,在实际的行动中,德国伞兵的伤亡率低得难以置信。但就笔者个人以为,指挥权下放、移转与成员接 替专长训练的观念才确实的阐扬了特种作战的要义:独立、机动、可变性高、人员 精简且具备多项专长、能以最少人力与代价获致最大成就。 可惜的是,由於轴心国的战败,德国被切为东西德,德国参谋本部与部队不复存在 ,相关的所有战术、装备、观念亦随之停顿,而大战後各国疯狂的复员与大众普遍 反战的心态,维持一支昂贵的特战部队似乎不怎麽划算,特种作战的发展也停滞了 一段时间,但冷战时期的到来,在共产主义的扩张与自由世界的围堵政策相冲突情 况下,全球各地纷争不断,战事连连,但战後的复员与发展经济的导向,一时之间 要足够的部队、人员、装备来应付这些冲突实有捉襟见肘之窘境,而编制小、机动 性高、人员运作灵活与高战力的特战单位成了最佳的选择,各国开始有系统的发展 各自的特战部队,这些单位也许是延续大战期间所累积的经验而加扩展的原有单位 ——美军的 UDT、AIRBORN、MARINS;英军的 SAS、**S、沙漠之鼠、库尔喀部队; 法国殖民地部队 ( 外籍兵团的前身 )等等——,也有因应新的情势而成立的新单 位、以及各种半常态的临时性编组,但在此阶段,各国、各单位间仍是各自为政, 各行其事,特战呈现多头马车的单线发展。到了 1970 年代,国际恐怖主义兴起, 跨国性的劫机、绑架与汽车炸弹恐怖行动,逼使各国之间开始联手打击恐怖行动, 军 / 警也开始进行装备、技术与观念的交流, 特战的发展开始呈现连线发展的模 式,随着时间迈入了 1980 年代,电脑、通讯与交通装备的普及化,全球快速部署 部队的观念也随着各美军驻扎地所在国位置的不同而有了不一样的模组,地球村时 代也代表了全球作战可能性的到来,特战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此时特战的发展己 经是全球性的发展了, 1944 年的 UDT( 水下爆破大队—— UnderwaterDemolition Teams,UDT ——成立於 1942 年,并於同年 11 月 20 的诺曼地登陆 战中扬名立万, 於 1962 年开始改组为现今的海豹特遣队 ) 成员也许只是一个身强力壮,具备一般战斗技能、懂爆破的潜水夫,但今天的 SEAL 队员不但是一个叁栖作战的高手,精通各种渗透、侦察技巧,同时也是一个野外求生、丛林、极地、沙漠与城镇地区的战术专家,对於反劫机、人质救援、炸弹、诡雷侦测、布放等反恐怖战斗技更是精练娴熟,他必需了解战场序列、无线电通信程序、密码、敌我 情势与各种作战情报,以及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GPS)、卫星通讯器材、雷射测 距 / 标定器与各种高科技装备的操作, 还有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所应对的不同作 战形态等各种判断与领导统御知识的专家。在现今,特战成员要求愈来愈高,养成 也愈不易,因此本系列讲座将尽可能将一个完整的特战队员所应备的基本常识与入 门技巧作一有系统的介绍。
图片:登陆.jpg

装备
一般而言,特战队员所执行的任务形态与传统部队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大部份的传统单位所使用的制式装备都无法完全满足特战部队的任务需求,因此大部分 的特战部队除制式装备外,都还另外配备有符合任务需求的特别装备,这些装备有 些是现有装备加以改良,也有特别针对特战任务而特别设计的装备,而最多的方式 则是特战队员针对现有装备与任务需求而以手工方法修改为适合自己专用的装备。 这些特战装备可大致区分为下列几种:
服装
大体说来,特战单位的任务出勤区相当的广泛,为配合各种不同地貌、背景与色系 ,特战单位所配发的服装通常不止一套,但各国依国情、预算与任务需求而会有不 同的数量,但一般而言,通常都应至少会配发该国制式迷彩与一套深色战斗服,因 为不论是那一国的特战部队, 夜间渗透 / 作战都是训练的重点,深色战斗服即为 此而配发,但在颜色上各国观点略有不同, 德国 GSG-9 是采墨绿色系、而义大利 BLUE TEAM 则是采用深蓝色系,而最受欢迎的当然还是黑色系,但夜间任务也并非 深色服装不可,沙漠、雪地与平坦地区所使用的夜间迷彩就是以浅色系为主、另? ,夜间侦察与红外线摄温仪器与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化,更使服装的伪装要求从迷惑 人类的眼睛,进展到欺骗电子仪器的需求,迷彩战斗服从原本单纯的色块配置到抗 红外线合成技术的整合,原始的目的不变,功能却大不相同了。
衣服能更合身、更帅气外,也可能是为了个人的喜好与使用习惯而作修改,以美军现 用的战斗服 (Battle Dress Uniforms,BDU) 为例,外露式的上衣与正面四个口袋 的设计就令笔者个人不甚欣赏, 显然地,1960 年代的海豹队员与笔者的看法相似 ,所以海豹队所专用的虎斑迷彩服就改回传统的胸前两个口袋的内扎式上衣设计, 而另一些海豹们则把当时配给的初期型小迷彩的下方两个口袋拆掉,改为刚好可以放入弹匣或其他装备的小口袋後,视个人习惯缝於手臂、後肩、胁後或者小腿的负荷,还可以使上衣在扎入穿着 的舒适增加,而最重要的是可使穿着的海豹在行动上多了一份灵活性,此种简单有 效的方法一直广为各特战部队所喜爱。除制式服装外,有许多的特战部队成员喜欢 穿者连身工作服进行战斗任务,除了穿脱方便与穿着宽松自在的理由外,调配弹性 大——日间战斗服外套深色连身服就是夜间战斗装、或是潜水衣外套上一件连身服 就可从水下渗透作业立即进入战斗待命状态,而外套式的连身跳伞装则是另一个常 见的搭配——平整的外表也使行动上增加了几许方便, 而不若 BDU 战斗服外表?那许多的扣子与口袋可能会在行动时遭外物所牵绊。
负载
个人部份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人员身上的负荷与战力的表现就己被军事学者们所 研讨,而二次大战期间全自动个人武器的普及化,在弹药的携行与士兵体能上的负 荷这个天平上开始出现倾斜,虽然同时期也发展出 X 带与 H 带等各式各样的负重 背带,但仅是将当初散装的弹药装入弹匣後放入原先的弹药带与携行盒上,手榴弹 、刺刀等装备都是以另外的携行具附挂於武装带上,行动时碰碰撞撞的,不但行动 不便,也制造许多声响,无法隐密的行动,而且这些外挂的装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 会伤害到携行者自身,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到了1950 年代,人类与战争同时进 入了喷射的超音速时代,为了提供喷射战斗机的飞行员在跳伞逃生後仍能拥有取基 本的维生装备与自卫武装、救生衣与无线电等装备,飞行员专用求生背心系统被发 展出来,而此种可携带大量装备又不会影响活动的多用途背心在越战时期亦到各方 的注目,其中绿色、网状的求生背心更是成为日後战术背心发展的要参考。但在此 同时,士兵的负载与个人防护也愈来愈受重视,防弹背心与新式防弹头盔的研发成 了各国的当务之急,例如:以色列陆军在多次战役中发现在原有的武装加穿防弹背 心会??成士兵在取用武装带上装备或更换弹匣上的不便,而这所增加的数秒之差极 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宣判, 於是以色列部队直接将弹匣袋与 ALICE 夹扣直接缝於防 弹背心外,穿上防弹背心??同时就完成武装准备,而在其他装备的搭配上也作了一 些调整,使所有的以色列士兵都能以防弹背心作最基本的穿着,以防止战斗人员这 项珍贵资产的损失;而德国人则是以加宽肩带的设计来减轻腰、背的负担;瑞士的作法则是直接在战斗服上缝了许多小口袋,大小则恰巧可放入弹匣、无线电、手榴 弹等战斗用品, 但除此之外, 各国的士兵负载大部份仍是以负重背带 (X、H、Y) 与 S 腰带作为个人基本的战斗配备, 而其上则依任务性质配备不同的附加袋—— 如弹包、枪套、水壶、刺刀、..... ——然後加上一个提供除战斗外,生活上所需 装备的大背包——如换洗衣物、睡袋、口粮、备份弹药与零件...等等——加上个 人的武器便是个人最基本的战斗配备了。 但对特战部队而言,这种样板而制式的个人武装配备,仅可供部份任务需求,於是就开始有了特战装备的发展。以美国的发展为例,可分为通用与专用两个不同糸统 的发展模式,先提通用模式,基本上此种模式是将现用的装备作模组化的设计与组 合,使其可依不同需求作弹性调整, BIANCHI 公司设计的UN84/UN92 枪套可视其 为代表,这种枪套可搭配不同的组作件而呈现出多样化的选择,全套八样的配件可 使 UN84/UN92 系统可供左右手皆可取用, 战术腿挂延板、装甲兵挂带与掖下挂带 在 S腰带负载全满时提供另一个选择, 取掉上盖後便可当便衣枪套使用, 不需 S 带可直接挂於普通腰带上,快速解脱扣更让拔枪的速度加快,完成制敌机先的要求 ,而不同色系的外表更可配合不同的服装使用,唯一的缺点是只能装佩标准规格的 手枪,通用模组本来可能都是针对单一部队或任务需求所研发的,但可能由於装备 本身的通用性或日後的改良而使许多单位都能使用,进而大量生产成为制式装备, UN84/92即是一例。 再来谈专用系统,特战部队的任务经常是空前绝後的唯一任务 ,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配备更是传统单位所没有的,因此针对这些任务性质所开 发的所有装备都算是专用系统,例如各特战部队使用的战术背心。 火力支援武器的体积受限於化学能武器的先天限制,在体积缩减上的表现不甚良好 ,但由於材料科技的进步,种种质轻高强度的材料不断的被应用於新式的各型枪械 或弹药投射系统上,但为了维持基本的火力,弹药的携行数量与体积一直无法减少 ,相反的,火力需求的增加导致弹药的携行量不减反增,於是士兵们除了自身武器 的弹药外, 还必须分摊火力支援武器的弹药 ( 主要指的是机枪用弹药 ),另外像 是各种用途的手榴弹 ( 人员杀伤、闪光震撼、白磷燃烧、烟雾、催泪瓦斯..)、炸 药块 ( 包 )、起爆线、雷管、引爆器、绳索、抓锚钩...... 各种必备的武器与装 备也致使士兵战斗负荷愈来愈重,加上背包,支援一名士兵上战场一周战场生活的 装备总重几达体重的 3/4,在如此的负荷下士兵根本不可能灵活的运动,而机动性 一直是特战部队的生存要素,特别是在敌後或是机动载具无法支援的地点出勤,所 有的一切都仰赖士兵的双脚时,这个问题就突显出来了, 传统 Y、H 搭配 S 腰带 与各式附加包的作法不但负载有限、效率不高,且对人体有相当不良的影响,於是 多用途战术背心的出现成了必然的事。大部份的战术背心都缝置了许多的大小不同 的口袋,供使用者放入弹药与其他相关的战斗用品,早期的战术背心只是将飞行员 求生背心上的口袋加以改良而成,但到了越战中期,在海豹小组的大量使用下,原 先的手工改制品功能不足,开始有了完全针对战斗需求所设计的战斗背心出现,而 随着日後不断的改进,战术背心开始广为世人所知,但早期的战术背心都只是针对 弹药与次武装的携行而设计,其他相关的装备并未列入考量,而较後期的设计则针对多种不同的用途而开发出各种用途的附加包,以魔鬼毡与龟形扣加以固定,依每 次任务的不同作调配,而战术背心也开始与防弹背心、垂降背心与负重背包底垫等 系统开始整合,战术背心的用途与面貌形成多样化、随机组合的模式,但由於制作 成本高昂,只有小部份特别挑选的一般部队配发使用,战术背心仍然是特战部队的 专用品。
除了战术背心外,特种背包、垂挂带、战术枪背带、特种装备携行袋等装备也都是 属於特战部队专用的一般性特别装备,但由於其种类过於繁多,故无法一一列举, 但其大原则不变,即该装备必於某些方面特性能适用於本次任务或现所使用装备之 携行配备需求者、或是在使用上有其独到的功能者皆是,这些装备除了因为任务需 求不同而不配发一般部队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则是价格的问题;这些特别装备价格 通常也是特别的令人印象深刻, 一件战术背心的与 S 带的目的相同,但价格却可 能超过数倍,同样的, 特战部队爱用的 MP5 冲锋枪其价格可买下 3 枝的 M16 步 枪还有剩,而其特制的战斗服、多用途战斗靴等装备也都是高价的特级品,以美国 海豹小组所配备的战斗刀为例,可能是钛合金制的防磁刀,也可能是超硬度的特种 合金刀,甚至可能是陶瓷刀,这些不具磁性的刀具在其任务的执行上有其必要性, 但其价格却是十数把,甚至数十把一般潜水刀的总和,海豹六队所使用绳梯其绳钩 以钛合金制成,而其价格,这麽说吧:与一张纽约~伦敦的协和号机票钱差不多, 至於其他像是精密的高科技装备的价格更是不在话下,行文至此,相信不难了解拿 破仑口中的战争叁要素:第一是大量的金钱,第二也是钱,第叁还是钱的道理了吧 !
单位装备
除了基本的个人装备外,除了传统的通信装备与小型的火力支援武器外,渗透、撤离与任务需求的其他相关装备的分配与携带,多年以来也一直困扰着各级的指挥官 ,也为此,许多装备开始有了军用型与民用型,通讯装备即是一例,最早的战场通 讯采用有线的语音或讯号来传递命令或电报,无线电的发展则给战场指挥官开拓了 一个新的世纪,而随着电脑、光纤、雷射光与卫星科技的进步,现今所使用的卫星 通讯器在体积、耐用性、保密、操作的多方性能都是令人激赏的,而 40mm 榴弹、 班 / 排级机枪与各种小型的火箭、 导引飞弹等高杀伤力的支援装备也因科技与材 料工程学的进步随之轻量与紧致化, 同样的体积与重量, 60 迫炮也许只能提供 10 分钟不到的弹幕支援,但现今,也许是数辆装甲 / 战斗车辆、数架直升机与相 对等的可观战积,而通信的方便与空投技术的进步使得机动载具的问题大幅简化, 直升机、潜艇与高性能越野车辆的运用,更使特战部队的机动性大幅增加,也正因 精密导引与精准轰炸技术的提升,现令的特战部队己甚少执行炸毁大型目标的任务 ,而其他需大型工具或器材方能达到的任务,也尽量改由高科技的作战机器执行, 以避免损生训练不易的特战人员。现今的特战部队大部份皆针对低强度冲突的打跑 战或是敌後侦察的任务,单位共用的大型装备也许是拆成数部分交众人携行,也许 是轻量化到可由个人携行,但不论如何,大型单位装备的携行问题在特战单位是不 存在的,我们稍後会针对此问题作分析。
武器
由於特战单位的编制通常不大,经常仅有班、排的规模,而所面对的敌人规模可能比其大上数倍以上,加上特战单位经常有牵滞性的任务,如何发扬火力并考量自身 安全与任务要求经常是特战指挥官所面临的难题,而与一般想像不同的,特战部队 所使用的武器大部份都是一般部队所用的制式装备,仅有少部份是针对特别需求而 改良或订制的,不但由於特战部队的训练较一般部队严苛且扎实,射击的精度也相 对的提高,因此同样的一把枪在普通士兵手中与特战队员手中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我们就以美军所属的特战小组为例,说明其武装的配置。
陆军部份
美国陆军下辖数支特战部队, 规模、特性与专长皆不同, 分别是绿扁帽(Green Berets)、游骑兵 (Ranger) 与叁角洲部队 (Delta Force), 而轻步兵山地师、空 降师与第二十四机械化步兵师等部队虽然也是威名夙着、训练精良的特种作战单位 , 但由於其属正常编制、命令体系、训练模式与任务性质上不符合 OPS 的要求, 因此我们不列入考虑,我们先来看看绿扁帽,这支以扁帽作为标记的部队是叁支特战部队中最本土化的一支,特别是武器装备上,与印象中的特战部队不同的,除了扁帽之外, 这支部队的配备与一般美军陆军没什麽两样,M16A2 步枪 ( 含家族中 的卡宾系列 )、M21 狙击枪、 M14 步枪、MINI 14 步枪、M203 榴弹发射器、SAW 机枪、M9 手枪与 45 手枪,连刺刀都是采用制式的 M7、M9 刺刀, 一个标准的编 制为 11 人,大约是一个加强班,总共有 2 挺 SAW、6 ~ 9 把的 M16 步枪 ( 其 中有 2 ~ 4 把加挂 M203弹枪 )、1 把狙击枪、1 ~ 3 把的 M14 或 MINI14 步 枪,每个人都配发一把手枪,其中狙击枪与步枪间的数量情况而有所调整,基本的 弹药携行量如下:M16 步枪共有两个各装 3 个 30 发弹匣的弹包加上枪上的弹匣 共 7 个× 30发= 210 发,榴弹兵则是一件榴弹背心,可携挂 20 枚 40mm 榴弹 与 1 个弹包加枪上 1 个共 4 个弹匣,MINI 14 枪与 M16 相同;M14 步枪则是 6 个 20发弹匣加上枪上一个共 140 发, 而 M21 狙击枪的弹药则不到 40 发,SAW 机枪则两盒 25 0 发备用弹链盒与枪上的一个共 750 发,手枪则为 2 个备用弹匣 与枪上的一个, 因此 M9 的携弹量为 15 × 3 = 45 发,而 45 则为 7× 3 = 21 发。 但实际出勤时,步枪兵可能会带上 4 ~ 8 个弹包,而机枪手个人的携行 量不变,但队友们可能会帮他再多带 2 ~ 4 盒弹链,大概只有狙击手与榴弹兵的 携弹量是不变的,在其中指挥官、斥堠、通信兵与医务士的弹药携行量可能会略少 於其他人,但整体而言,其火力是高於普通步兵班的。
再来谈谈游骑兵,扣除前面己提过的不表,游骑兵们似乎特别偏别爱长射程的枪支 ,因此 7.62mm 的 FAL 步枪与 5.56mm 的 FNC 步枪在游骑兵部队中并不罕见,而 许多游骑兵所使用的机枪是 M60E3 与 MININI 而非 SAW, 而与编扁帽不同的是游 骑兵中手枪的普及率并不高, 大约只有 1/2 的人员会配载,而榴弹兵与狙击手的 编制在游骑兵中则是非常态性的,这可能与其任务性质和部队传统有关,游骑兵特 别重视长程、精准的火力,因此全面性的火力压制在游骑兵的作战记录中出现不多 。 而叁角洲部队的武装配置则是较新式且符合一般的想像,包括了 MP5 冲锋枪、 H&K Mod.203 的 45 口径 USP 与 SIG SAUGERP228 手枪,这可能是因为叁角洲部 队是美军陆军唯一一支受过完整的反恐布训练的单位,包含了人质救援、近距离城 镇战斗与立体渗透等多项课程,与其他美国陆军所接受的城镇战斗训练不同的是, 其他部队是以歼灭敌为目的,而叁角洲部队则是以安全的救出人质为目的,也就是 如此,在 1996 年年底,日本驻??鲁大使馆遭左派激进分子入侵,并挟持了包括各 国外交人员在内的数百名人质,藉以要胁??鲁总统释放其党羽时,美国方面提供的 援助竟然是一组叁角洲部队的教官这一点看来,便可知叁角洲部队在美国高层人员 心中的评价了,虽然有人会以 1980 年 4 月 24 的沙漠一号行动失败来疑问主导 的叁角洲部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特战行动,但日後的检讨报告中证明了失败的 原因并不是叁角洲部队的问题,而是指挥体系上的问题。
海军部份
提到美国海军所属的特战部队,海豹特遣队自然是首位代表了,这支越战时期令越共闻风丧胆的绿面人一直是以非正规作战专家的身份自居,所使用的装备与武器也是五花八门,以越战期间为例,标准的美军武器是 M79 榴弹发射器、M60 机枪、 M16 步枪与 45 手枪, 当然早期还有 M14 步枪,但是海豹的武装就复杂多了,除了制式的美军武器,还有早期的 M3 冲锋枪、 M1A1 卡宾枪、瑞典的卡尔古斯塔夫冲锋枪、 卤获自越共的俄制 AK47 步枪与中共制 56 式冲锋枪、雷明顿 700 型霰 弹枪、当然还有海豹队专用的 5.56mm 史东纳机枪;另外史密斯与威生枪厂 (S & W) 专为海豹生产的 M435 型 9mm手枪 ( 上装梅塞凡林公司出品的枪口型减音器, 即着名的宝宝睡灭音枪 ) 与 15 发装弹的比利时国家兵工厂 (FN) 所生产的高威 力手枪 (Hi-Power , 9mm 口径 ) 等等族繁不及备载,时至今日, 海豹们所使用的枪枝种类依然是相当的多样化,除了前面提到的枪械外,还增加了各式新式枪械,其中最着名的自然是 M9 手枪与 MP5 系列冲锋枪。 在MP5 家族中除了常见的 A3 、 A5 、 SD2 、 SD6与 K 型外,特别针对海豹需求所生产的 MP5KA4 PDW 近 来也广为人所知,而较少为人所知的则是 MP4 冲锋枪,此型枪原为 H&K 公司依德 国海军战斗蛙人部队所提出的规格所设计,最大的特色是结构大幅简化,使用特殊 的合金制造,对低温、海水、泥沙与各种恶劣环境下的操作与战备情况特别令人满意, 外观上看来与 MP5A5 相当的相像,但枪身的外观没有那麽多的接缝与结合点,乍看之下像是铸造的一体成形枪身、唯一与 MP5A5 的明显不同的是异常粗大的防火帽部份。 此型枪械全球所使用的单位据称维持在个位数,是 H&K 公司的非公开装备, 而 M9 手枪则因海豹们过度的操练 ( 每周射击 3500 发以上 )与高装药的特种弹药双重摧残下有了结构的问题,不过在贝瑞塔原厂的加强与修正後,这个问题己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
空军部份
直属美国空军负责特别勤务的独立作战单位有很多,但大部份皆是与战略核子吓阻有关的单位,与地面作战有关的单位我们特举先遣地面导航部队与战斗医疗救援小组为例向各位说明。先遣地面导航部队的任务性质与伞兵的导航组相当的类似,只不过是伞兵导航组只需标示投落区就算把任务完成大半了,而先遣地面导航部队的 任务则复杂多了:先以垂直渗透的方式进入目的区,依任务区的类型执行先期作? ——若是单纯的荒野则是清除地面障碍与侦察周边情势、整理并标示出後续部队行 进路线;若是敌人荒废的旧机场则是检查跑道能否承受飞机的起降,并视情况修补 ,并在相关道路系统侦察、警戒;若是敌人现正使用的机场则需制服或歼敌机卫戍 部队、切断敌通讯与警报系统.... ——、建立通讯、情报与导引系统网路, 并在 我方部队 ( 直升机队或 STOL 机队 )降落时提供相关的协助与指引,在必要时甚 至必需介入战斗,提供火力与其?相关支援,掩护我方部队顺利降落并移离降落区 ,最後在任务达成後还必需完整的将全队撤出战区。由於敌方的情势未必如所预期 ,因此先遣地面导航部队的火力配置相当的惊人,除了各种轻兵器外,各种防空、 反装甲与地面支援火力投射装置的数量相当的多,另外为了作业上的需求,先遣地 面导航部队配备了大量的机动载具与工??装备以利任务的遂行,於是侦察与地面架 线小组便配备了越野机车、超轻型越野车;而地面组则是配备了各式土木工程用机 动车辆与工具,最特别的是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几乎包含了北约各国的制式装备, 枪支上, 除了 M16 、 FNC 、 FAL ,义大利 AR70 系列、瑞士 SIG550/551 步枪 ; M9、M92F、P226、P228、FN HP、COLT.45 手枪等也都是此部队常见的;另外, M249 SAW、MININI、M60 E3、 CETME 与 FN 通用机枪、 50HB 重机枪、MK19 40mm 榴弹机枪则散见於各式机动车辆上,刺针、西北风、标枪等防空飞弹与罗兰、龙式 等反装甲飞弹也都是此部队的常备火力,而最重要的是,本队所有的人员与装备全 都是可空运的 ( 包括部署与撤离 ) 但是由於任务性质相近, 许多人 ( 包括一些 资深的军事观察家 ) 都一直误以为这是属於伞兵、陆军快速部队或是全美特战指 挥中心 (USSPECWARCOM) 的直属部队,其实是美国空军的单位,而这种? 解也同样的发生在战斗医疗救援小组身上。
在战争中,武器与装备的损失是必然的,但由於科技的进步,战争机器日渐精密、复杂,而学会操作这些装备的时间也愈来愈长,精练的战斗人员成为重要的战斗资产,武器与装备生产就有但人员的养成则非一朝一夕可成,维护战斗人员的性命与提供医疗救援成为现代战场上的重要课题,美国尤其将本观点推展到极致,而现代战争由於运输工具的便捷,战场的纵深极长,如何寻找定位并救出敌後受伤人员成 为一项难题,而全球作战型态的来临与现代武器的高破坏力,救援直升机经常找不 到可降落地点或是敌火猛烈无法长时期滞空进行吊载人员的动作,甚至受伤人员往 往无法行动或是无法自力救援,而敌方的狙击手与战俘猎单位等种种问题也使战斗 医疗救援小组因应趋势而成立了。
战斗医疗救援小组的编组不大,通常是十人以下的小组,成员对於急救、小型战斗 、无线电通讯、导航与後送程序都有一定程度的训练基础,而其任务则是在飞行员 或特战成员在敌後跳伞或作战负伤时,由战斗医疗救援小组进入可能位置区搜寻人 员位置并对其进行紧急医疗救援後,由小组人员协调友军进行後送,其间小组必须 保护伤者的安全,避免与敌接触,并将伤者运送至指定撤离点。而为了在接敌时能 给予最大的打击,小组成员的都具备高超的战斗技巧与战术观念,这因为在携带大 量的急救药品、担架与相关的救援、通讯装备後,能携带的武器弹药实在不多,因 此小组成员并不配备与携带机枪,而小口径冲锋枪的杀伤力与吓阻力无法给敌人强 大的威胁, 因此也不用, 战斗医疗救援小组大都是配备 5.56mm 的 M16 步枪与 FNC 步枪或是 7.62mm 的 FAL、G3、HK33 步枪,并配备了 HK 公司的 M49 型榴弹 发射器而非 M203 型,因为 M49型可搭配多种不同的弹药供不同用途使用, 而不 若 M203 的弹种限制仅发射弹长 6 寸以下的弹种。 另外手枪部份则是每个人都配 置一把,种类则是以欧洲的军规手枪为主流,.45 与 M9 反倒不多见。
载具
由於任务性质特殊,除了一般的交通工具与运送方式外,特战部队使用的载具也有些不同,以飞行载具为例,除了传统的直升机运送与运输机跳伞外,滑翔翼、轻航 机与飞行伞则是特战单位经常选择的空中渗透工具,主要原因都是这些载具都是轻 型、无声与方便携行收藏的交通工具;而除了机动车辆传统的行军方式外,攀岩、 垂降则是特战部队喜受的方式;再来提到水上与水下载具,快艇、橡皮艇、气垫船 与水上摩托车等常见者带过不表,特战部队使用的特种载具包括了个人用水下推进 器、小型潜艇、水面 / 水下两用快艇与无气泡式水下呼吸器, 其中小型潜艇的大 小包括了可搭载数人的水密型、双人用的非水密型水下滑撬与个人用的鱼雷型小潜 艇,而鱼雷型潜艇更可直接由鱼雷管中游出,对潜艇而言是个相当贴心的设计。
除了非制式载具外,特战部队也经常以制式装备作非传统的组合使用,例如以直升机空投橡皮艇与车辆、或是高空低开直接跳入水中,再水下潜泳的方式进行渗透或行进到指定会合点,或者以高空高开的飞行伞无声滑翔方式进行空陆立体渗透,而 跳伞用载具除了军用运输机与直升机外,民航客机、轻型民航机、飞艇、热气球也 都可能成为高空透用的载具,而以直升机无安全扣具直接垂降的渗透方式也是特战队员们所热衷的自我训练方式 ( 类似的垂降方式在我国的特战部队也有具备此项 绝技的专家,国内并将此命名为飞燕 / 雁式倒 ( 跳 )法 ) 此种方式是的最大优 点是快速,着陆後不需执行解脱扣具的动作可直接切入战斗,缺点是除了危险性高 与训练不易外,垂降高度的限制是一个问题,由於此项动作完全仰赖手臂的力量控 制,太高的距离所造成的重力加速度可能会造成操作者生理上无法挽救的损伤,一 般此种动作都限高 10 米以下的高度执行,虽然曾有记录在再更高的高度试跳成功过,但在安全第一的考量下,10 ~15 米是一个可以令人接受且安全的高度。
其他装备
为了任务的需求,特战部队常需要相当多的周边装备来辅助完成任务的完成,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装备:
通讯
今天的特战部队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敌後孤儿,相反的,由於现今的特种作战常是多军种联合行动与战地即时情报回覆等行动需求,通讯成了现代特种作战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通常特战部队所使用的通讯器材可依通讯的距离区分为短中长程;短程通 话机通常被用於小组成员彼此之间联络与通讯之用,一般是使用单波旁带的步话机 ( 国内的无线电玩家称其为手扒机或简称手机 ),大部份都是使用双频以防双向通话时产生干扰,频道常是加密的,以防溢波遭人窃听,这些机种包括了我国警方所 使用的 101/102P 无线话机、国军所使用 EM7 与美军的 LST-5 都是;中、长程通讯器则通常是用於小队与指挥中心或陆空协调作业时使用,包含了求生无线电、中 、长程无线电通讯器与资料处理器,此类机型通常具备大功率与长距离收发的功能 ,早期的设计只能作直线的通讯,山谷、树林都可能会影响通讯,之後的设计使电 波能打到大气中的电离子层後折射,受地形的限制变少、通讯距离也变长了,但通讯品质仍无法今人完全满意,直到现在使用卫星载波与集束电波的卫星超地平线通 讯器的出现,通计的品质才得到革命性的改善,早期的设计可以 AN/PRC-77 型无 线电为代表,中期则可以 AN/PRC-174、AN/PRC-731 无线电机为代表,後期的代表 则有 PRC-101、PRC-104 卫星通讯器以及 PRC-90 型求生用无线电话机。而现代作战中复杂的通讯网路与作战优先序列则是特战人员在除了使用这些复杂的机器之外,另一项必需了解的知识,而这通常也都是敌方最急於得到的情报,因此特战人员在使用通用通讯仪器时避免暴露自身位置则是另一个必需注意的事项。
侦察
虽然在科技如此进步的时代里,许多战地情报己可经由卫星、无人侦察机与各型相关的高科技探测器材得知敌军的动态,但敌军当然也会尽可能的作出一切防护措施 ,防止相关情报遭侦测,而在如此你来我往的势态中,由特战小组渗透、潜入敌阵 线後方侦察的模式,不但不见没落反而日趋重要,特别是在特战人员久经惯战的眼 中所筛选得取的情报更是给予战地指挥官判断的重要依据;另外,除了传统的侦察 行动外,现代的战场导引武器系统的目标物标定、人员搜索救援、敌目标物破坏、 资料收集与小型作战、伏击.... 等任务型态也都是特战部队的任务内容, 因此除了雷射标定器之外, 夜视器、热影像仪 (IR)、前视红外线系统 (FALIR)、光纤与 光学监视系统... 等各种侦测仪器也是特种作战中相当的一环。
爆破
在特种作战中,爆破是占很大分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论是破坏敌装备、道路系统;还是在情况危急时破坏自已的装备以免遭敌人缴获,防止泄密;甚或是在伏击时预设诡雷、 或是在敌阵地制造混乱.... 几乎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想出爆破能应用 的地方。以西方国家的配备而言,人员杀伤手榴弹、白 / 黄磷烧手榴弹、40mm 高 爆榴弹、C4 塑胶炸药、黄色炸药 (TNT)、 阔刀地雷... 都是一般常见的爆破装备 ,配合各巧思与细心的安排往往能让这些原本单一功能的爆破装备成为今人匪夷所 思、防不胜防的各种诡雷,而举凡桥梁、建筑、车辆、墙壁、门窗等各式材质、大小、厚度与面积不同的爆破所需的炸药种类、份量、形状、位置都在各级特战单位 中经过多次的实验己整理出一套系统与规则,供操作者参考使用。不过这些都是列 为机密的限阅文件,除非加入特战单位,否则很难看到相关的资料;另外,还有所谓的就地取材制成的智慧型炸弹,笔者也无法提供相关的资讯,不过多看看马盖先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
其他
除了前面提到的,特战装备的范围包含甚广,瑞士刀、多用途组合工具钳、求生刀、登山绳、运动鞋都可能是特战装备,而各种手工改良的制式装备也往往成为特战行动中助益大的特战装备,事实上,严格的说来根本没有特战装备的存在,特战人员的存在,装备是死的,人是活的,装备的效率发挥与否是由使用者控制,而非装备本身;好的装备自然用起来得心顺手,但那并非绝对,许多人往往「我拥有了特 种部队的装备,我就能像特战部队,或我就能成为特战部队。」这是绝对的错误, 而且要不得的想法,特战人员的养成并非一蹴可成,更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特战人员的培育与养成的过程,我们将在稍後为各位作系列的报导。
一般而言,特战队员所执行的任务形态与传统部队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大部份的传统单位所使用的制式装备都无法完全满足特战部队的任务需求,因此大部分 的特战部队除制式装备外,都还另外配备有符合任务需求的特别装备,这些装备有 些是现有装备加以改良,也有特别针对特战任务而特别设计的装备,而最多的方式 则是特战队员针对现有装备与任务需求而以手工方法修改为适合自己专用的装备。 这些特战装备可大致区分为下列几种:
服装
大体说来,特战单位的任务出勤区相当的广泛,为配合各种不同地貌、背景与色系 ,特战单位所配发的服装通常不止一套,但各国依国情、预算与任务需求而会有不 同的数量,但一般而言,通常都应至少会配发该国制式迷彩与一套深色战斗服,因 为不论是那一国的特战部队, 夜间渗透 / 作战都是训练的重点,深色战斗服即为 此而配发,但在颜色上各国观点略有不同, 德国 GSG-9 是采墨绿色系、而义大利 BLUE TEAM 则是采用深蓝色系,而最受欢迎的当然还是黑色系,但夜间任务也并非 深色服装不可,沙漠、雪地与平坦地区所使用的夜间迷彩就是以浅色系为主、另? ,夜间侦察与红外线摄温仪器与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化,更使服装的伪装要求从迷惑 人类的眼睛,进展到欺骗电子仪器的需求,迷彩战斗服从原本单纯的色块配置到抗 红外线合成技术的整合,原始的目的不变,功能却大不相同了。
衣服能更合身、更帅气外,也可能是为了个人的喜好与使用习惯而作修改,以美军现 用的战斗服 (Battle Dress Uniforms,BDU) 为例,外露式的上衣与正面四个口袋 的设计就令笔者个人不甚欣赏, 显然地,1960 年代的海豹队员与笔者的看法相似 ,所以海豹队所专用的虎斑迷彩服就改回传统的胸前两个口袋的内扎式上衣设计, 而另一些海豹们则把当时配给的初期型小迷彩的下方两个口袋拆掉,改为刚好可以放入弹匣或其他装备的小口袋後,视个人习惯缝於手臂、後肩、胁後或者小腿的负荷,还可以使上衣在扎入穿着 的舒适增加,而最重要的是可使穿着的海豹在行动上多了一份灵活性,此种简单有 效的方法一直广为各特战部队所喜爱。除制式服装外,有许多的特战部队成员喜欢 穿者连身工作服进行战斗任务,除了穿脱方便与穿着宽松自在的理由外,调配弹性 大——日间战斗服外套深色连身服就是夜间战斗装、或是潜水衣外套上一件连身服 就可从水下渗透作业立即进入战斗待命状态,而外套式的连身跳伞装则是另一个常 见的搭配——平整的外表也使行动上增加了几许方便, 而不若 BDU 战斗服外表?那许多的扣子与口袋可能会在行动时遭外物所牵绊。
负载
个人部份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人员身上的负荷与战力的表现就己被军事学者们所 研讨,而二次大战期间全自动个人武器的普及化,在弹药的携行与士兵体能上的负 荷这个天平上开始出现倾斜,虽然同时期也发展出 X 带与 H 带等各式各样的负重 背带,但仅是将当初散装的弹药装入弹匣後放入原先的弹药带与携行盒上,手榴弹 、刺刀等装备都是以另外的携行具附挂於武装带上,行动时碰碰撞撞的,不但行动 不便,也制造许多声响,无法隐密的行动,而且这些外挂的装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 会伤害到携行者自身,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到了1950 年代,人类与战争同时进 入了喷射的超音速时代,为了提供喷射战斗机的飞行员在跳伞逃生後仍能拥有取基 本的维生装备与自卫武装、救生衣与无线电等装备,飞行员专用求生背心系统被发 展出来,而此种可携带大量装备又不会影响活动的多用途背心在越战时期亦到各方 的注目,其中绿色、网状的求生背心更是成为日後战术背心发展的要参考。但在此 同时,士兵的负载与个人防护也愈来愈受重视,防弹背心与新式防弹头盔的研发成 了各国的当务之急,例如:以色列陆军在多次战役中发现在原有的武装加穿防弹背 心会??成士兵在取用武装带上装备或更换弹匣上的不便,而这所增加的数秒之差极 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宣判, 於是以色列部队直接将弹匣袋与 ALICE 夹扣直接缝於防 弹背心外,穿上防弹背心??同时就完成武装准备,而在其他装备的搭配上也作了一 些调整,使所有的以色列士兵都能以防弹背心作最基本的穿着,以防止战斗人员这 项珍贵资产的损失;而德国人则是以加宽肩带的设计来减轻腰、背的负担;瑞士的作法则是直接在战斗服上缝了许多小口袋,大小则恰巧可放入弹匣、无线电、手榴 弹等战斗用品, 但除此之外, 各国的士兵负载大部份仍是以负重背带 (X、H、Y) 与 S 腰带作为个人基本的战斗配备, 而其上则依任务性质配备不同的附加袋—— 如弹包、枪套、水壶、刺刀、..... ——然後加上一个提供除战斗外,生活上所需 装备的大背包——如换洗衣物、睡袋、口粮、备份弹药与零件...等等——加上个 人的武器便是个人最基本的战斗配备了。 但对特战部队而言,这种样板而制式的个人武装配备,仅可供部份任务需求,於是就开始有了特战装备的发展。以美国的发展为例,可分为通用与专用两个不同糸统 的发展模式,先提通用模式,基本上此种模式是将现用的装备作模组化的设计与组 合,使其可依不同需求作弹性调整, BIANCHI 公司设计的UN84/UN92 枪套可视其 为代表,这种枪套可搭配不同的组作件而呈现出多样化的选择,全套八样的配件可 使 UN84/UN92 系统可供左右手皆可取用, 战术腿挂延板、装甲兵挂带与掖下挂带 在 S腰带负载全满时提供另一个选择, 取掉上盖後便可当便衣枪套使用, 不需 S 带可直接挂於普通腰带上,快速解脱扣更让拔枪的速度加快,完成制敌机先的要求 ,而不同色系的外表更可配合不同的服装使用,唯一的缺点是只能装佩标准规格的 手枪,通用模组本来可能都是针对单一部队或任务需求所研发的,但可能由於装备 本身的通用性或日後的改良而使许多单位都能使用,进而大量生产成为制式装备, UN84/92即是一例。 再来谈专用系统,特战部队的任务经常是空前绝後的唯一任务 ,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配备更是传统单位所没有的,因此针对这些任务性质所开 发的所有装备都算是专用系统,例如各特战部队使用的战术背心。 火力支援武器的体积受限於化学能武器的先天限制,在体积缩减上的表现不甚良好 ,但由於材料科技的进步,种种质轻高强度的材料不断的被应用於新式的各型枪械 或弹药投射系统上,但为了维持基本的火力,弹药的携行数量与体积一直无法减少 ,相反的,火力需求的增加导致弹药的携行量不减反增,於是士兵们除了自身武器 的弹药外, 还必须分摊火力支援武器的弹药 ( 主要指的是机枪用弹药 ),另外像 是各种用途的手榴弹 ( 人员杀伤、闪光震撼、白磷燃烧、烟雾、催泪瓦斯..)、炸 药块 ( 包 )、起爆线、雷管、引爆器、绳索、抓锚钩...... 各种必备的武器与装 备也致使士兵战斗负荷愈来愈重,加上背包,支援一名士兵上战场一周战场生活的 装备总重几达体重的 3/4,在如此的负荷下士兵根本不可能灵活的运动,而机动性 一直是特战部队的生存要素,特别是在敌後或是机动载具无法支援的地点出勤,所 有的一切都仰赖士兵的双脚时,这个问题就突显出来了, 传统 Y、H 搭配 S 腰带 与各式附加包的作法不但负载有限、效率不高,且对人体有相当不良的影响,於是 多用途战术背心的出现成了必然的事。大部份的战术背心都缝置了许多的大小不同 的口袋,供使用者放入弹药与其他相关的战斗用品,早期的战术背心只是将飞行员 求生背心上的口袋加以改良而成,但到了越战中期,在海豹小组的大量使用下,原 先的手工改制品功能不足,开始有了完全针对战斗需求所设计的战斗背心出现,而 随着日後不断的改进,战术背心开始广为世人所知,但早期的战术背心都只是针对 弹药与次武装的携行而设计,其他相关的装备并未列入考量,而较後期的设计则针对多种不同的用途而开发出各种用途的附加包,以魔鬼毡与龟形扣加以固定,依每 次任务的不同作调配,而战术背心也开始与防弹背心、垂降背心与负重背包底垫等 系统开始整合,战术背心的用途与面貌形成多样化、随机组合的模式,但由於制作 成本高昂,只有小部份特别挑选的一般部队配发使用,战术背心仍然是特战部队的 专用品。
除了战术背心外,特种背包、垂挂带、战术枪背带、特种装备携行袋等装备也都是 属於特战部队专用的一般性特别装备,但由於其种类过於繁多,故无法一一列举, 但其大原则不变,即该装备必於某些方面特性能适用於本次任务或现所使用装备之 携行配备需求者、或是在使用上有其独到的功能者皆是,这些装备除了因为任务需 求不同而不配发一般部队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则是价格的问题;这些特别装备价格 通常也是特别的令人印象深刻, 一件战术背心的与 S 带的目的相同,但价格却可 能超过数倍,同样的, 特战部队爱用的 MP5 冲锋枪其价格可买下 3 枝的 M16 步 枪还有剩,而其特制的战斗服、多用途战斗靴等装备也都是高价的特级品,以美国 海豹小组所配备的战斗刀为例,可能是钛合金制的防磁刀,也可能是超硬度的特种 合金刀,甚至可能是陶瓷刀,这些不具磁性的刀具在其任务的执行上有其必要性, 但其价格却是十数把,甚至数十把一般潜水刀的总和,海豹六队所使用绳梯其绳钩 以钛合金制成,而其价格,这麽说吧:与一张纽约~伦敦的协和号机票钱差不多, 至於其他像是精密的高科技装备的价格更是不在话下,行文至此,相信不难了解拿 破仑口中的战争叁要素:第一是大量的金钱,第二也是钱,第叁还是钱的道理了吧 !
单位装备
除了基本的个人装备外,除了传统的通信装备与小型的火力支援武器外,渗透、撤离与任务需求的其他相关装备的分配与携带,多年以来也一直困扰着各级的指挥官 ,也为此,许多装备开始有了军用型与民用型,通讯装备即是一例,最早的战场通 讯采用有线的语音或讯号来传递命令或电报,无线电的发展则给战场指挥官开拓了 一个新的世纪,而随着电脑、光纤、雷射光与卫星科技的进步,现今所使用的卫星 通讯器在体积、耐用性、保密、操作的多方性能都是令人激赏的,而 40mm 榴弹、 班 / 排级机枪与各种小型的火箭、 导引飞弹等高杀伤力的支援装备也因科技与材 料工程学的进步随之轻量与紧致化, 同样的体积与重量, 60 迫炮也许只能提供 10 分钟不到的弹幕支援,但现今,也许是数辆装甲 / 战斗车辆、数架直升机与相 对等的可观战积,而通信的方便与空投技术的进步使得机动载具的问题大幅简化, 直升机、潜艇与高性能越野车辆的运用,更使特战部队的机动性大幅增加,也正因 精密导引与精准轰炸技术的提升,现令的特战部队己甚少执行炸毁大型目标的任务 ,而其他需大型工具或器材方能达到的任务,也尽量改由高科技的作战机器执行, 以避免损生训练不易的特战人员。现今的特战部队大部份皆针对低强度冲突的打跑 战或是敌後侦察的任务,单位共用的大型装备也许是拆成数部分交众人携行,也许 是轻量化到可由个人携行,但不论如何,大型单位装备的携行问题在特战单位是不 存在的,我们稍後会针对此问题作分析。
武器
由於特战单位的编制通常不大,经常仅有班、排的规模,而所面对的敌人规模可能比其大上数倍以上,加上特战单位经常有牵滞性的任务,如何发扬火力并考量自身 安全与任务要求经常是特战指挥官所面临的难题,而与一般想像不同的,特战部队 所使用的武器大部份都是一般部队所用的制式装备,仅有少部份是针对特别需求而 改良或订制的,不但由於特战部队的训练较一般部队严苛且扎实,射击的精度也相 对的提高,因此同样的一把枪在普通士兵手中与特战队员手中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我们就以美军所属的特战小组为例,说明其武装的配置。
陆军部份
美国陆军下辖数支特战部队, 规模、特性与专长皆不同, 分别是绿扁帽(Green Berets)、游骑兵 (Ranger) 与叁角洲部队 (Delta Force), 而轻步兵山地师、空 降师与第二十四机械化步兵师等部队虽然也是威名夙着、训练精良的特种作战单位 , 但由於其属正常编制、命令体系、训练模式与任务性质上不符合 OPS 的要求, 因此我们不列入考虑,我们先来看看绿扁帽,这支以扁帽作为标记的部队是叁支特战部队中最本土化的一支,特别是武器装备上,与印象中的特战部队不同的,除了扁帽之外, 这支部队的配备与一般美军陆军没什麽两样,M16A2 步枪 ( 含家族中 的卡宾系列 )、M21 狙击枪、 M14 步枪、MINI 14 步枪、M203 榴弹发射器、SAW 机枪、M9 手枪与 45 手枪,连刺刀都是采用制式的 M7、M9 刺刀, 一个标准的编 制为 11 人,大约是一个加强班,总共有 2 挺 SAW、6 ~ 9 把的 M16 步枪 ( 其 中有 2 ~ 4 把加挂 M203弹枪 )、1 把狙击枪、1 ~ 3 把的 M14 或 MINI14 步 枪,每个人都配发一把手枪,其中狙击枪与步枪间的数量情况而有所调整,基本的 弹药携行量如下:M16 步枪共有两个各装 3 个 30 发弹匣的弹包加上枪上的弹匣 共 7 个× 30发= 210 发,榴弹兵则是一件榴弹背心,可携挂 20 枚 40mm 榴弹 与 1 个弹包加枪上 1 个共 4 个弹匣,MINI 14 枪与 M16 相同;M14 步枪则是 6 个 20发弹匣加上枪上一个共 140 发, 而 M21 狙击枪的弹药则不到 40 发,SAW 机枪则两盒 25 0 发备用弹链盒与枪上的一个共 750 发,手枪则为 2 个备用弹匣 与枪上的一个, 因此 M9 的携弹量为 15 × 3 = 45 发,而 45 则为 7× 3 = 21 发。 但实际出勤时,步枪兵可能会带上 4 ~ 8 个弹包,而机枪手个人的携行 量不变,但队友们可能会帮他再多带 2 ~ 4 盒弹链,大概只有狙击手与榴弹兵的 携弹量是不变的,在其中指挥官、斥堠、通信兵与医务士的弹药携行量可能会略少 於其他人,但整体而言,其火力是高於普通步兵班的。
再来谈谈游骑兵,扣除前面己提过的不表,游骑兵们似乎特别偏别爱长射程的枪支 ,因此 7.62mm 的 FAL 步枪与 5.56mm 的 FNC 步枪在游骑兵部队中并不罕见,而 许多游骑兵所使用的机枪是 M60E3 与 MININI 而非 SAW, 而与编扁帽不同的是游 骑兵中手枪的普及率并不高, 大约只有 1/2 的人员会配载,而榴弹兵与狙击手的 编制在游骑兵中则是非常态性的,这可能与其任务性质和部队传统有关,游骑兵特 别重视长程、精准的火力,因此全面性的火力压制在游骑兵的作战记录中出现不多 。 而叁角洲部队的武装配置则是较新式且符合一般的想像,包括了 MP5 冲锋枪、 H&K Mod.203 的 45 口径 USP 与 SIG SAUGERP228 手枪,这可能是因为叁角洲部 队是美军陆军唯一一支受过完整的反恐布训练的单位,包含了人质救援、近距离城 镇战斗与立体渗透等多项课程,与其他美国陆军所接受的城镇战斗训练不同的是, 其他部队是以歼灭敌为目的,而叁角洲部队则是以安全的救出人质为目的,也就是 如此,在 1996 年年底,日本驻??鲁大使馆遭左派激进分子入侵,并挟持了包括各 国外交人员在内的数百名人质,藉以要胁??鲁总统释放其党羽时,美国方面提供的 援助竟然是一组叁角洲部队的教官这一点看来,便可知叁角洲部队在美国高层人员 心中的评价了,虽然有人会以 1980 年 4 月 24 的沙漠一号行动失败来疑问主导 的叁角洲部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特战行动,但日後的检讨报告中证明了失败的 原因并不是叁角洲部队的问题,而是指挥体系上的问题。
海军部份
提到美国海军所属的特战部队,海豹特遣队自然是首位代表了,这支越战时期令越共闻风丧胆的绿面人一直是以非正规作战专家的身份自居,所使用的装备与武器也是五花八门,以越战期间为例,标准的美军武器是 M79 榴弹发射器、M60 机枪、 M16 步枪与 45 手枪, 当然早期还有 M14 步枪,但是海豹的武装就复杂多了,除了制式的美军武器,还有早期的 M3 冲锋枪、 M1A1 卡宾枪、瑞典的卡尔古斯塔夫冲锋枪、 卤获自越共的俄制 AK47 步枪与中共制 56 式冲锋枪、雷明顿 700 型霰 弹枪、当然还有海豹队专用的 5.56mm 史东纳机枪;另外史密斯与威生枪厂 (S & W) 专为海豹生产的 M435 型 9mm手枪 ( 上装梅塞凡林公司出品的枪口型减音器, 即着名的宝宝睡灭音枪 ) 与 15 发装弹的比利时国家兵工厂 (FN) 所生产的高威 力手枪 (Hi-Power , 9mm 口径 ) 等等族繁不及备载,时至今日, 海豹们所使用的枪枝种类依然是相当的多样化,除了前面提到的枪械外,还增加了各式新式枪械,其中最着名的自然是 M9 手枪与 MP5 系列冲锋枪。 在MP5 家族中除了常见的 A3 、 A5 、 SD2 、 SD6与 K 型外,特别针对海豹需求所生产的 MP5KA4 PDW 近 来也广为人所知,而较少为人所知的则是 MP4 冲锋枪,此型枪原为 H&K 公司依德 国海军战斗蛙人部队所提出的规格所设计,最大的特色是结构大幅简化,使用特殊 的合金制造,对低温、海水、泥沙与各种恶劣环境下的操作与战备情况特别令人满意, 外观上看来与 MP5A5 相当的相像,但枪身的外观没有那麽多的接缝与结合点,乍看之下像是铸造的一体成形枪身、唯一与 MP5A5 的明显不同的是异常粗大的防火帽部份。 此型枪械全球所使用的单位据称维持在个位数,是 H&K 公司的非公开装备, 而 M9 手枪则因海豹们过度的操练 ( 每周射击 3500 发以上 )与高装药的特种弹药双重摧残下有了结构的问题,不过在贝瑞塔原厂的加强与修正後,这个问题己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
空军部份
直属美国空军负责特别勤务的独立作战单位有很多,但大部份皆是与战略核子吓阻有关的单位,与地面作战有关的单位我们特举先遣地面导航部队与战斗医疗救援小组为例向各位说明。先遣地面导航部队的任务性质与伞兵的导航组相当的类似,只不过是伞兵导航组只需标示投落区就算把任务完成大半了,而先遣地面导航部队的 任务则复杂多了:先以垂直渗透的方式进入目的区,依任务区的类型执行先期作? ——若是单纯的荒野则是清除地面障碍与侦察周边情势、整理并标示出後续部队行 进路线;若是敌人荒废的旧机场则是检查跑道能否承受飞机的起降,并视情况修补 ,并在相关道路系统侦察、警戒;若是敌人现正使用的机场则需制服或歼敌机卫戍 部队、切断敌通讯与警报系统.... ——、建立通讯、情报与导引系统网路, 并在 我方部队 ( 直升机队或 STOL 机队 )降落时提供相关的协助与指引,在必要时甚 至必需介入战斗,提供火力与其?相关支援,掩护我方部队顺利降落并移离降落区 ,最後在任务达成後还必需完整的将全队撤出战区。由於敌方的情势未必如所预期 ,因此先遣地面导航部队的火力配置相当的惊人,除了各种轻兵器外,各种防空、 反装甲与地面支援火力投射装置的数量相当的多,另外为了作业上的需求,先遣地 面导航部队配备了大量的机动载具与工??装备以利任务的遂行,於是侦察与地面架 线小组便配备了越野机车、超轻型越野车;而地面组则是配备了各式土木工程用机 动车辆与工具,最特别的是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几乎包含了北约各国的制式装备, 枪支上, 除了 M16 、 FNC 、 FAL ,义大利 AR70 系列、瑞士 SIG550/551 步枪 ; M9、M92F、P226、P228、FN HP、COLT.45 手枪等也都是此部队常见的;另外, M249 SAW、MININI、M60 E3、 CETME 与 FN 通用机枪、 50HB 重机枪、MK19 40mm 榴弹机枪则散见於各式机动车辆上,刺针、西北风、标枪等防空飞弹与罗兰、龙式 等反装甲飞弹也都是此部队的常备火力,而最重要的是,本队所有的人员与装备全 都是可空运的 ( 包括部署与撤离 ) 但是由於任务性质相近, 许多人 ( 包括一些 资深的军事观察家 ) 都一直误以为这是属於伞兵、陆军快速部队或是全美特战指 挥中心 (USSPECWARCOM) 的直属部队,其实是美国空军的单位,而这种? 解也同样的发生在战斗医疗救援小组身上。
在战争中,武器与装备的损失是必然的,但由於科技的进步,战争机器日渐精密、复杂,而学会操作这些装备的时间也愈来愈长,精练的战斗人员成为重要的战斗资产,武器与装备生产就有但人员的养成则非一朝一夕可成,维护战斗人员的性命与提供医疗救援成为现代战场上的重要课题,美国尤其将本观点推展到极致,而现代战争由於运输工具的便捷,战场的纵深极长,如何寻找定位并救出敌後受伤人员成 为一项难题,而全球作战型态的来临与现代武器的高破坏力,救援直升机经常找不 到可降落地点或是敌火猛烈无法长时期滞空进行吊载人员的动作,甚至受伤人员往 往无法行动或是无法自力救援,而敌方的狙击手与战俘猎单位等种种问题也使战斗 医疗救援小组因应趋势而成立了。
战斗医疗救援小组的编组不大,通常是十人以下的小组,成员对於急救、小型战斗 、无线电通讯、导航与後送程序都有一定程度的训练基础,而其任务则是在飞行员 或特战成员在敌後跳伞或作战负伤时,由战斗医疗救援小组进入可能位置区搜寻人 员位置并对其进行紧急医疗救援後,由小组人员协调友军进行後送,其间小组必须 保护伤者的安全,避免与敌接触,并将伤者运送至指定撤离点。而为了在接敌时能 给予最大的打击,小组成员的都具备高超的战斗技巧与战术观念,这因为在携带大 量的急救药品、担架与相关的救援、通讯装备後,能携带的武器弹药实在不多,因 此小组成员并不配备与携带机枪,而小口径冲锋枪的杀伤力与吓阻力无法给敌人强 大的威胁, 因此也不用, 战斗医疗救援小组大都是配备 5.56mm 的 M16 步枪与 FNC 步枪或是 7.62mm 的 FAL、G3、HK33 步枪,并配备了 HK 公司的 M49 型榴弹 发射器而非 M203 型,因为 M49型可搭配多种不同的弹药供不同用途使用, 而不 若 M203 的弹种限制仅发射弹长 6 寸以下的弹种。 另外手枪部份则是每个人都配 置一把,种类则是以欧洲的军规手枪为主流,.45 与 M9 反倒不多见。
载具
由於任务性质特殊,除了一般的交通工具与运送方式外,特战部队使用的载具也有些不同,以飞行载具为例,除了传统的直升机运送与运输机跳伞外,滑翔翼、轻航 机与飞行伞则是特战单位经常选择的空中渗透工具,主要原因都是这些载具都是轻 型、无声与方便携行收藏的交通工具;而除了机动车辆传统的行军方式外,攀岩、 垂降则是特战部队喜受的方式;再来提到水上与水下载具,快艇、橡皮艇、气垫船 与水上摩托车等常见者带过不表,特战部队使用的特种载具包括了个人用水下推进 器、小型潜艇、水面 / 水下两用快艇与无气泡式水下呼吸器, 其中小型潜艇的大 小包括了可搭载数人的水密型、双人用的非水密型水下滑撬与个人用的鱼雷型小潜 艇,而鱼雷型潜艇更可直接由鱼雷管中游出,对潜艇而言是个相当贴心的设计。
除了非制式载具外,特战部队也经常以制式装备作非传统的组合使用,例如以直升机空投橡皮艇与车辆、或是高空低开直接跳入水中,再水下潜泳的方式进行渗透或行进到指定会合点,或者以高空高开的飞行伞无声滑翔方式进行空陆立体渗透,而 跳伞用载具除了军用运输机与直升机外,民航客机、轻型民航机、飞艇、热气球也 都可能成为高空透用的载具,而以直升机无安全扣具直接垂降的渗透方式也是特战队员们所热衷的自我训练方式 ( 类似的垂降方式在我国的特战部队也有具备此项 绝技的专家,国内并将此命名为飞燕 / 雁式倒 ( 跳 )法 ) 此种方式是的最大优 点是快速,着陆後不需执行解脱扣具的动作可直接切入战斗,缺点是除了危险性高 与训练不易外,垂降高度的限制是一个问题,由於此项动作完全仰赖手臂的力量控 制,太高的距离所造成的重力加速度可能会造成操作者生理上无法挽救的损伤,一 般此种动作都限高 10 米以下的高度执行,虽然曾有记录在再更高的高度试跳成功过,但在安全第一的考量下,10 ~15 米是一个可以令人接受且安全的高度。
其他装备
为了任务的需求,特战部队常需要相当多的周边装备来辅助完成任务的完成,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装备:
通讯
今天的特战部队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敌後孤儿,相反的,由於现今的特种作战常是多军种联合行动与战地即时情报回覆等行动需求,通讯成了现代特种作战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通常特战部队所使用的通讯器材可依通讯的距离区分为短中长程;短程通 话机通常被用於小组成员彼此之间联络与通讯之用,一般是使用单波旁带的步话机 ( 国内的无线电玩家称其为手扒机或简称手机 ),大部份都是使用双频以防双向通话时产生干扰,频道常是加密的,以防溢波遭人窃听,这些机种包括了我国警方所 使用的 101/102P 无线话机、国军所使用 EM7 与美军的 LST-5 都是;中、长程通讯器则通常是用於小队与指挥中心或陆空协调作业时使用,包含了求生无线电、中 、长程无线电通讯器与资料处理器,此类机型通常具备大功率与长距离收发的功能 ,早期的设计只能作直线的通讯,山谷、树林都可能会影响通讯,之後的设计使电 波能打到大气中的电离子层後折射,受地形的限制变少、通讯距离也变长了,但通讯品质仍无法今人完全满意,直到现在使用卫星载波与集束电波的卫星超地平线通 讯器的出现,通计的品质才得到革命性的改善,早期的设计可以 AN/PRC-77 型无 线电为代表,中期则可以 AN/PRC-174、AN/PRC-731 无线电机为代表,後期的代表 则有 PRC-101、PRC-104 卫星通讯器以及 PRC-90 型求生用无线电话机。而现代作战中复杂的通讯网路与作战优先序列则是特战人员在除了使用这些复杂的机器之外,另一项必需了解的知识,而这通常也都是敌方最急於得到的情报,因此特战人员在使用通用通讯仪器时避免暴露自身位置则是另一个必需注意的事项。
侦察
虽然在科技如此进步的时代里,许多战地情报己可经由卫星、无人侦察机与各型相关的高科技探测器材得知敌军的动态,但敌军当然也会尽可能的作出一切防护措施 ,防止相关情报遭侦测,而在如此你来我往的势态中,由特战小组渗透、潜入敌阵 线後方侦察的模式,不但不见没落反而日趋重要,特别是在特战人员久经惯战的眼 中所筛选得取的情报更是给予战地指挥官判断的重要依据;另外,除了传统的侦察 行动外,现代的战场导引武器系统的目标物标定、人员搜索救援、敌目标物破坏、 资料收集与小型作战、伏击.... 等任务型态也都是特战部队的任务内容, 因此除了雷射标定器之外, 夜视器、热影像仪 (IR)、前视红外线系统 (FALIR)、光纤与 光学监视系统... 等各种侦测仪器也是特种作战中相当的一环。
爆破
在特种作战中,爆破是占很大分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论是破坏敌装备、道路系统;还是在情况危急时破坏自已的装备以免遭敌人缴获,防止泄密;甚或是在伏击时预设诡雷、 或是在敌阵地制造混乱.... 几乎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想出爆破能应用 的地方。以西方国家的配备而言,人员杀伤手榴弹、白 / 黄磷烧手榴弹、40mm 高 爆榴弹、C4 塑胶炸药、黄色炸药 (TNT)、 阔刀地雷... 都是一般常见的爆破装备 ,配合各巧思与细心的安排往往能让这些原本单一功能的爆破装备成为今人匪夷所 思、防不胜防的各种诡雷,而举凡桥梁、建筑、车辆、墙壁、门窗等各式材质、大小、厚度与面积不同的爆破所需的炸药种类、份量、形状、位置都在各级特战单位 中经过多次的实验己整理出一套系统与规则,供操作者参考使用。不过这些都是列 为机密的限阅文件,除非加入特战单位,否则很难看到相关的资料;另外,还有所谓的就地取材制成的智慧型炸弹,笔者也无法提供相关的资讯,不过多看看马盖先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
其他
除了前面提到的,特战装备的范围包含甚广,瑞士刀、多用途组合工具钳、求生刀、登山绳、运动鞋都可能是特战装备,而各种手工改良的制式装备也往往成为特战行动中助益大的特战装备,事实上,严格的说来根本没有特战装备的存在,特战人员的存在,装备是死的,人是活的,装备的效率发挥与否是由使用者控制,而非装备本身;好的装备自然用起来得心顺手,但那并非绝对,许多人往往「我拥有了特 种部队的装备,我就能像特战部队,或我就能成为特战部队。」这是绝对的错误, 而且要不得的想法,特战人员的养成并非一蹴可成,更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特战人员的培育与养成的过程,我们将在稍後为各位作系列的报导。
图片:装备.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