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面孔东北口音 穿越黑龙江探险队遇俄罗斯族

黑龙江畔的俄罗斯族人。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韩伟摄

 哈尔滨新闻网萝北县名山电(特派记者 陈云朋)昨日,黑龙江流域沿岸断断续续地下起了中雨,最低气温已低于0摄氏度,甚至在陆路行进的补给车还赶上了2011年的第一场小雪。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动力橡皮艇探险队只能更改原定行程,行驶至萝北县名山镇 停靠。在午餐休息时,探险队一行遇到了黑龙江流域沿岸最具传奇色彩的俄罗斯族人。

午时,被淋得如落汤鸡一般的队员们在商议后决定靠岸吃午餐,恰巧在岸边发现了三艘捕鱼船,船上有三位渔民正在收着“挂子”。当渐渐看清了渔民的容貌时,队员们一致认为是搞错了方向,可能是进了俄罗斯境内,因为三人都是典型的欧洲人面孔。但经确认和核对航标后发现这里确实是中国境内,队员们就将橡皮艇靠到了岸边。此时,其中年岁较大的一位渔民一张嘴将所有人都吓了一跳,“江面这风呼呼的,你们这是要干啥去啊?”标准的东北话让记者多了些好奇。经了解,这位渔民叫丛城武,另两人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外甥,三人都是地道的俄罗斯族人。

一番交流后,队员们热情地邀请三人共进午餐。起初三人还有些羞涩,但聊了一会就没那么拘谨了。吃着队员们带来的哈尔滨红肠,他们不住地称赞,并风趣地说要是有点“列巴”就好了。交谈中记者得知,这三人没有俄罗斯名字,也不会说俄语,在老丛的记忆中只有他的奶奶和大姑有俄罗斯名字,而他的爷爷则是闯关东来到这边的,具体是山东还是吉林,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三人生活在附近的长胜乡桦树林子村,长年以捕鱼、种地为生,也搞一些副业。小丛8月中旬曾捕到过一条重达470斤的蝗鱼,可丛城武似乎对儿子的“成绩”还不是很满意,“这种鱼也不咋值钱,才卖了5万多块钱。”其实捕鱼仅是小丛的副业,他的主业是跑长途运输。

午餐结束,这爷儿仨跟队员们已经变得无话不谈。探险队要离开时,一个小小的意外让记者再次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兄弟的热情。由于风太大,午饭后,大艇已被吹得几乎上岸搁浅,需要至少4个人在岸上推,并且还要在水里推至少10米左右的距离,但队员们如果都下艇就要脱掉鞋甚至脱掉裤子,此时身着橡胶下水裤的三人果断让部分队员上岸,留下三个力气大的队员将艇推至水中,三人再进水中将艇推至可以发动的位置,最后将岸上的三名队员背上艇。看着气喘吁吁的爷儿仨,队员们的心里都暖洋洋的,此时,岸上的老渔民只抱以淡淡的微笑,留下了八个字给探险队的队员们———“别忘了,我叫丛城武”。

俄罗斯族 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上一篇:快乐的生态摄影人

下一篇:我的下水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