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而穿着迷彩服、身披伪装网,在草丛里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
时而头戴遮阳帽、穿着下水裤,在海岸水滩边一站就是半响时光。
时而起早摸黑、驱车1个多小时,沿着海堤踩点选址看海守候。
这不是士兵、不是渔夫,亦不是赶海人。这只是我市的一名普通摄影爱好者李东明的生活。如此披星戴月、顶风冒雨、不畏艰辛,只是源自他对生态摄影的痴迷,他只想用手中的相机尽力记录下大丰这片广袤土地上多样生物的优美瞬间。
今年49岁的李东明在市区经营着一家图片社,近年来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生态摄影,所拍摄的关于野生麋鹿、鸟类的精美图片,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肯定。9月18日,记者联系了李东明,想了解关于他所热爱的生态摄影,他欣然同意,并将地点约定在了他的图片社。
走进李东明的图片社,记者的目光立刻被门店墙上一幅精美的图片所吸引。图片上一只小鸟站在红梅枝头,鸟头略微侧着,鸟嘴里衔着一朵红梅花。小鸟惟妙惟肖、憨态可掬,让人不禁连声感叹,这瞬间的捕捉真是太精妙了。这幅图片正是李东明的作品,从2009年开始从事生态摄影以来,他已经拍摄了近万幅这样的作品。
将视角聚焦野生动植物的生态摄影在国外比较流行,近两年来也广受国内摄影爱好者的追捧。李东明笑称自己很幸运,摄影既是职业也是爱好,而大丰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摄影素材,能拍想拍的东西很多。记者饶有兴致地看了李东明近期拍摄的几组照片,有关于鸟类的、也有关于野生麋鹿的。
“这是今年6月份我刚拍的。”李东明手指着其中一幅麋鹿的图片。图片上有6只麋鹿,其中两只公鹿正在打斗。每年“鹿王争霸赛”时,此类图片倒也不少见,这幅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李东明仔细作了一番讲解,画面上一只头上挑着狼尾草的公鹿正是鹿王,另一只强壮的公鹿发动攻击,铆足了劲冲向它,身后扬起了水花清晰可见,光与影造就了画面的动感和气势。两侧两只母鹿和两只小鹿凝神注视、神态专注,俨然就是赛场上的观众,形成了动静对比,也让画面结构更加和谐、富有故事性和情趣性。
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张图片要聚集如此多的元素,想必要花费很多的心思。李东明笑着告诉记者,为了拍这张照片,那天他凌晨3点就起来,驱车1个多小时,赶往麋鹿保护区野生放养核心区。因为野生麋鹿比较敏感,百米之内听到人声、看到人影就会吓跑,乘着蒙蒙亮的天光,他在一个野生鹿群群居点远处的小水沟里悄悄蹲守。杂草丛生的野外水沟里,蚊子多得惊人,尽管穿了防护服,但他抓相机的一只手上还是被蚊子咬了十多个疙瘩。坚持到6点多钟时,天空放亮了,吃过“早餐”的麋鹿又活跃起来,蹲守了2个多小时的李东明不断按动着相机快门,其中就捕捉到了这样一个画面。
从事生态摄影,能拍到好的图片是要靠运气的。有时候即使整天泡在野外,也不见得有所收获,个中辛苦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李东明与记者讲述了不少自己的趣事,比如去采风时险些在沼泽迷路、和摄友们一起住在百姓的羊圈里选点拍鸟、在野外遭遇毒蛇攻击等等,一件件在常人看来的艰辛困苦的事情,在他看来却乐趣无穷。就算经历的过程再困难,再怎么“狼狈”,只要拿出相机回头看看拍摄下的小鸟、野生麋鹿的憨态,就觉得付出的都值了。
图片社里的店员和记者打趣说,如今老板在店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没事就开车去了海边拍鸟、拍麋鹿玩,赚的钱都洒在了路上。在李东明眼里,生态摄影并不是简单的“拍鸟”、“拍鹿”,更不是无聊的消遣娱乐。他期望通过相机记录下更多美好的生物、让更多的人关注和珍惜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
“这是白鹭、这是黑脸琵鹭、这是震旦雅雀……”李东明在电脑上打开了一个他拍摄的鸟类图片册,边翻动、边介绍着每种鸟类的名称和特点。在普通人眼里的除了颜色、体型不同之外的各式鸟类,在他这里都有“身份证”,俨然像个鸟类专家的样子。李东明说,他也是边拍摄边学习。有时他拍到了不认识的鸟类,就对比鸟类百科全书,查找对比,实在不行就向专家请教。我市拥有亚洲东方最大的湿地,境内有300多种鸟类,从事生态摄影3年时间以来,他已经拍了近百种鸟类,其中许多都是国家珍稀鸟种。去年4月份,李东明在麋鹿保护区拍摄到了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脸琵鹭,这是该鸟在我市的首次亮相,李东明的图片为我市鸟类专家研究提供了资料。
李东明拍摄的大量高质量的生态图片在业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如今他已是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李东明说,只因为喜欢生态摄影,所以今后无论怎样,他拍摄的脚步不会停下来,而且会走得更远。杨国美、陈许、严正东……采访中,李东明还告诉记者,在我市的摄影圈内,还有很多与他一样从事生态摄影的人,大家透过手中相机快乐地捕捉和记录着,期待通过更多更美的图片向市民传递保护生态、爱惜家园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