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黄龙”换新天——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发展纪

1974年,2号机组投产发电
2006年,在柬埔寨王国基里隆I号水电站优质检修
1970年,深槽开挖
 

  ■记者 王力欧蒙丽娜通讯员喻敏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市建市40周年。60年来,全市人民以激情豪迈的步伐,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使十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年风雨历程,让我们难以忘怀;60年沧桑巨变,让我们禁不住高歌;60年丰硕成果,足以让全市人民分享。为了充分展示十堰经济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本报从今日起陆续推出反映我市各战线、各部门、各县市区及大中型企业的成就报道,以飨读者。

  40年,弹指一挥间。对于奋斗在鄂西北贫困山区、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人来说,却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40年,是承载着几代黄龙滩人梦想、企盼、心血和汗水的40年。

  翻开历史的画卷,从1969年在隆隆炮声中开工,到今天成为湖北电网的“排头兵”、全国水电企业的擎旗手;从普通的鄂西北偏僻电厂,到飞出深山、走出国门,率先拿到进军国际电力市场的通行证;从建厂初期一穷二白,连机组运行人员都要从丹江口水利枢纽借,到凭借自身的人才和管理,实现连续安全生产4592天,创全国同类型电厂安全生产的最高纪录……

  40年创业路,为中国水电史谱写出绚丽华章。几代人奋斗史,令海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循着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串串光辉的足印,我们试图通过几代黄电人的经历探求企业40年成功的真正奥秘。于是,李丰友、江水和、高松、耿宝和、刘均、王林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他们的不同人生经历,连缀起来无异于串起了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的发展历程。他们的讲述,更丰富了我们对电厂发展的深刻记忆,并分享和见证电厂发展的荣耀——

  艰苦创业

  时间:1969年——1974年

  事件:

  1969年4月2日,投资1.73亿元的黄龙滩水电站工程正式开工。

  1973年,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正式成立。

  1974年5月和6月,两台75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相继投产发电。

  1974年7月15日,新华社向世界宣告黄龙滩水电站建成。

  人物:李丰友

  现已内退的湖北省劳动模范李丰友,朴实而和蔼。他静静坐在我们面前。随着他慢慢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黄龙滩水电站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二汽(东风汽车公司)、襄渝铁路和新兴工业城市十堰正在兴建,急需用电。而丹江口水利枢纽向鄂豫两省供电后,电量不足。兴建黄龙滩水电站,不仅可以保证二汽和鄂西北工农业用电,还可以为十堰市提供工业、生活用水,并改善竹山至堵河口120余公里长的河道航运条件。

  那个时候,是先生产后生活。住的是芦席棚油毛毡统间房,一间住七八十人。夏天,油毛毡房顶晒化了,油滴到人的背上。冬天,芦席棚透风,里面结的冰凌有一米多长,寒风从芦席棚里直透而过,被子薄,只好戴着帽子睡觉。吃的是“呱呱叫”(南瓜、冬瓜、辣椒)。

  “真叫战天斗地,只凭着一股劲儿啊!”李丰友向我们描述,“那时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水下作业配有下水裤,大家嫌穿着笨重、干活不利索就不用它。手套在水里也用不上。一到深槽二话不说就卷起裤腿,拿工具下到冰冷刺骨的渍水里大干起来。真是‘用力不知冷’,大干一会儿就满头大汗。”

  李丰友清晰地记得,1970年5月的一次防汛抢险,由于上游拦河坝要溃口,大家几乎48小时工作在工地,好多人一边抬着土一边睡着了。即使刚回到住所,只要一听到拉警报,所有人都会立即奔赴工作岗位。“人在坝在”的精神,扎根在每个人心中。

  众志成城

  时间:1978年——1991年

  事件:

  1978年8月31日,三三O工程局把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移交给湖北省电力局。

  1986年7月19日,电厂连续安全运行1000天。

  1987年度,电厂荣获华中电业管理局“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人物:江水和

  虽然已经退休,江水和看起来仍然精神矍铄。说起电厂建厂初期,他对我们侃侃而谈。

  建厂初期,当时面临三个问题:机组安全、大坝安全和人身安全。建厂初期,设备故障较多,检修任务非常重。设备经常在更换、更新、升级。那时大坝基本竣工,还是光头坝。为确保大坝安全,加强了大坝观测,主要观测大坝位移、裂缝和渗水。职工到丹江口水利枢纽和湖南水电厂培训,学习观测技术,提高观测水平。那时职工初中以上文化只占到12%,大部分是小学文化。电厂加强了人员培训,提高了职工的技术水平。

  当时,由于二汽和襄渝铁路、新兴工业城市十堰市正在兴建,十堰城区人口由原来的几万人猛增到几十万人。大家吃的粮食、蔬菜严重不足,只能靠从外地运。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电厂职工产生心理波动。有人说,“路走对了,门摸错了”,受不了那个苦,更愿意到葛洲坝,到城市去。1976年,从丹江口来的运行人员全走了。厂领导忧心忡忡,想尽千方百计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并下大力培养与引进人才。

  为了解决职工后顾之忧,电厂对占全厂总人数近1/3的半边户家属办理了户口迁移。缺吃少穿,电厂组织大家业余时间种菜种粮。为解决孩子上学难题,厂里1978年办起了子弟学校。为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频频与十堰市有关单位协商……

  “人心齐,泰山移”。1986年7月19日,电厂连续安全运行1000天。1987年度,电厂荣获华中电业管理局“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89年4月,电厂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鸡蛋里挑骨头”

  时间:1992年——2001年

  事件:

  1992年10月15日,2号发电机组增容改造开工,1993年1月11日并网发电。

  1993年10月28日,1号机组增容改造开工,1994年元旦并网发电。

  2000年12月9日,电厂实现了安全生产4000天,创全国装机10万千瓦以上电厂安全生产最高纪录。

  人物:高松

  以前,电厂生产一线的老师傅大多只能教徒弟怎么做,问原理,他不大清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生产一线工作的一批年轻人,都在努力学习,并参加函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高松就是这批人中的一个代表。

  从一名普通的值班员成长为运行分场值长、检修分场副书记、纪委副书记,高松用数倍于别人的努力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与电打交道,要绝对精益求精,巡查要用耳朵听,也要用鼻子闻,更要炼出一双‘火眼金睛’,只有睁大眼睛,拿出从鸡蛋里挑骨头的警觉感,才能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1992年、1993年,电厂分别对两台机组进行增容改造,装机容量由15万千瓦增加到17万千瓦。1998年3月,计算机监控系统全面完成,正式投入运行,运行人员实现了少人值守。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电厂还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其中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共10大类、上千条,大到事关大坝安危的防汛监控,小到电机的一个小垫片,都有明确的管理标准。

  有了制度保驾护航,2001年6月,火眼金睛、善于“挑刺”的黄电人在经营实力和技术装备难望葛洲坝、清江隔河岩等水电企业项背的情况下,以人为本,从点滴小事入手,创造了连续安全生产4500多天的全国记录,成为全国水电企业安全生产的楷模。

  二次创业

  时间:2001年——2005年

  事件:

  2001年6月19日,举行码头迁建工程开工典礼仪式。

  2002年6月28日,隆重举行扩建工程开工仪式。

  2005年6月和8月,扩建工程两台机组先后并网发电,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装机容量由17万千瓦猛增到51万千瓦。

  人物:耿宝和

  曾经在扩建工程部工程处工作的耿宝和向我们讲述了电厂扩建工程不平凡的经过。

  2002年,电厂经过艰辛努力,扩建工程终于获得国务院批准立项。

  扩建工程充分利用电厂老厂生产与办公场所和设施,减少临建费用与管理费用,节约了工程投资。电厂生产人员参与机组试验和调试、水工建筑物的施工管理,深入了解其运行状况,为运行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电厂扩建工程部在工程施工管理中,解决技术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节约大量资金,缩短了工期,产生了很大经济效益。

  电厂扩建工程部和各参建单位竭尽全力,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场地狭小等困难,经过3年多时间的建设,扩建两台机组于2005年6月和8月相继投入商业运行,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一跃成为总装机容量为51万千瓦的大型水力发电厂,水能利用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5%。

  扩建工程很多材料采购在十堰,绝大多数临时用工使用的是当地农民工,拉动了十堰地方经济发展。

  黄龙码头原来离十堰居民饮用水取水口很近。码头上除了船只,还有餐馆,有很多生活垃圾,影响着居民饮用水源安全。由于原黄龙码头位于扩建机组进水口,借扩建工程之机,对码头进行了搬迁。现在新的黄龙码头远离十堰居民饮用水取水口,居民饮用水源得到了很好保护。

  走出国门

  时间:2001年至今

  事件:

  2001年11月29日,与中电技国际水电开发公司在柬埔寨基里隆Ⅰ号水电站运行管理合同书上签字。8年来,电厂先后选派100余人次员工前往基里隆I号水电站工作。

  人物:刘均

  在柬埔寨语里,“基里隆”是“美好的山”的意思。刘均是基里隆I号水电站运行管理合同签订后第一批派往柬埔寨的电厂技术人员。他说,基里隆Ⅰ号水电站位于柬埔寨的南部,常年气温35度以上,多雨、潮湿。

  20多年战乱让柬埔寨饱受创伤,至今仍有战时遗留的未彻底排除的雷区。在柬埔寨旱季,常常发生山火,严重威胁着基里隆Ⅰ号水电站通信线路安全。每当发生火情,电厂技术人员都会迅速赶赴火场。由于担心雷区,他们只能在通信线路两侧的安全范围内努力控制火势。他们有时忘了地雷威胁渐渐偏离线路,立即会有人大喊:“小心地雷!”

  在东南亚热带雨林进行检修,对来自中国的黄龙滩电厂工程技术人员是另一大考验。他们在烈日下一工作就是一天,皮肤晒得又红又黑;在满地污水、蚊虫乱飞的伸缩节坑里一呆就是半天,身上被咬出许多小包,甚至被旱蚂蟥饱饮后血浸湿了衣服,都全然没有察觉。

  刘均回忆说,柬埔寨王国国家电网薄弱,电网频率波动很大,经常发生电网频率崩溃事故。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在承接基里隆Ⅰ号水电站运行管理中,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以过硬的业务水平成功避免了一起又一起垮网事故,赢得了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的称赞。

  8年来,电厂先后选派100余人次员工前往基里隆I号水电站工作,不仅为柬埔寨王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更使得鄂西北大山之中的水电“金凤凰”飞出了深山,走出了国门,“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在水电厂国际商务运行、检修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极具感召力和知名度的品牌。

  “四精”一流

  时间:2007年至今

  事件:

  2007年9月,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 “管理精细、技术精优、队伍精干、文化精深”一流水力发电企业的目标。

  2009年1月20日,从首都北京传来喜讯,电厂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再获殊荣,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人物:王林

  采访王林时,他正在参加电厂 “双基””(基本专业理论和基本技术技能)脱产培训班。原以为这位2009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应该是位阅历颇深、从业较久的资深人士,谁知坐在我们面前的竟是一位80后毛头小伙。

  很难想象,这位年轻的配电班长,却带领着平均年龄三十多岁的班组跨入省电力公司一流班组行列,班组多次获得省、市嘉奖。

  王林身上有股认真劲。从1999年进厂到2003年提为副班长,王林早已把自己的命运和电厂融到了一起。

  2007年9月,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党委提出“四精”一流(建设“管理精细、技术精优、队伍精干、文化精深”一流水力发电企业)企业发展目标。“实现‘四精’一流目标,关键在班组。”王林说,“配电班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厂安全稳定运行及电能输出。”为了将“四精”一流目标分解到每个班组成员的工作和思想意识中,王林创新了班组文化,使“高压低压自加压,交流直流争一流”的理念深入到班组人员内心,力争实现本质安全。

  41岁的梁格清是配电班的老师傅,也是王林当学徒时的师傅。一次,一个班员和梁师傅就一个技术问题发生了争议。梁师傅坚持依自己的经验行事,而那位班员却认为自己的思路更科学。事情反映给王林,王林当即决定他们先按照各自的程序做,等结果出来后再讨论,看谁的方法更科学。事实证明那位班员的创意走了捷径,更有效。会后,人都散了,王林悄悄来到梁师傅的面前……

  “要实现‘四精’一流目标,凭经验工作已经达不到要求了,必须将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找到最优方案。”王林说。

  在技术管理上,配电班经常开展劳动竞赛、集体培训、反事故演习及技术比武,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氛围,整体业务水平稳步提高。在日常工作中,配电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和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认真开展好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安全月、安全周等自查工作,做到了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王林和配电班只是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推进“四精”一流企业建设的一个缩影。就是以这种严、细、实的工作作风,朝气蓬勃、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黄电人在抗冰、迎峰度夏和北京奥运、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保电等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策 划:十堰日报专题部

  叶克西 王力欧 魏 欣

上一篇:高筒雨靴

下一篇:【创先争优在荆江】走近身边的党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