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央视军事报道大幅报道了济南空军所属空19师装备的新型三代机以及中国空军的王牌飞行员兼教官王洪勋——第七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电视报道中的三代机相当漂亮,战法强悍,其中神秘瞄准具头盔和王洪勋的背景相当令人注目
我们先来看一看香港大公网的报道:
大公网讯:智能型飛行員人才受追捧
2005-6-14
解放軍空軍航空兵某團副團長、智能型新型飛機指揮員、特級飛行員王洪勛,二○○四年被評為第三屆「空軍十大傑出青年」,他根據新型飛機訓練模式,用電腦多媒體形式製作「強強對抗」戰法軟件,而受到空軍的追捧,成為官兵們學習的榜樣。
再来看官方的经典报道,猛料很多啊:
开拓战法创新之路勇当新机打赢先锋
--记济南军区空军某航空兵团飞行大队长王洪勋的事迹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李祖勇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王洪勋,男,1969年12月出生,1988年8月入伍,1989年10月入党,河北衡水人,大学本科学历,空军少校军衔,现任济南军区空军某航空兵团飞行大队长,四机长机,一级飞行员,曾1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入伍以来,他始终牢记打赢使命,勤奋学习成才,按照先进性要求,在本职岗位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部队改装新机以来,他以时不我待的强烈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力挖掘第三代战机潜能,瞄准未来强敌,奋力开拓新机战法创新之路,为提升部队训练水平和打赢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空军、军区空军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行业拔尖人才和基层主官标兵,《中国空军》、《空军报》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一、勤奋学习,努力实现能力素质跨越
1988年,王洪勋怀着一颗从军报国梦,以高考超过重点大学录取线的优异成绩,放弃上地方名牌大学深造的机会,考取了他向往以久的长春空军第一飞行基础学校,光荣地成为中国空军的一员。入校后,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勤奋学习、"展翅高飞",力争成为一名王牌飞行员,为此,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王洪勋深知:飞行起飞要依托地面,飞行员搏击长空首先要地面苦练、具备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无论是在飞行基础学校还是在飞行学院,他都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和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铆足了劲学理论、练技能,午休时间从不休息,坚持用来阅读各类书籍,温习功课,认真总结飞行体会,揣摩动作要领,刻苦钻研技术难点;每天熄灯就寝前,还要坚持回忆一遍所学的课程。凭着这股钻劲,王洪勋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担任了班长、区队长,两次受嘉奖;入校第二年就被发展为预备党员;初教机、高教机都是第一个放单飞,并被评为优秀学员。在训练基地,改装歼六也是第一个放单飞。1993年王洪勋分到空军航空兵某师,成为作战部队的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凭借勤学苦练,他很快完成某型机的改装,并迅速成为团里的飞行尖子,在同批飞行员中最早担任中队长、副大队长,并多次执行重大任务,几次化解空中险情。1997年4月,王洪勋奉命赴吉林接大修出厂飞机,返场飞行至1万米高空时突然发生冷气泄漏,如不果断处置,将导致座舱失去密封,严重危及飞行安全。王洪勋隐隐感到不妙,他的第一反应是立即呼叫地面指挥要求下降高度备降。在得知"备降某机场"的指示后,心里"咯噔"一下,某机场不能保障该型机,不在预先准备的备降场之列,没有塔台指挥,连跑道方向等基本数据都没有,怎么办?情况万分紧急,"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王洪勋心里想,千钧一发之际,丝毫不能犹豫,他仔细听从无线电指挥,沉着冷静、全神贯注地操纵飞机,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飞行技术一边下降高度,一边靠目视寻找陌生机场,一次着陆成功。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2000年初,王洪勋作为部队飞行尖子第一批参加某型机改装。面对第三代战机复杂的结构和高深的理论,许多东西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原来掌握的航理知识非常局限而且根本用不上,王洪勋不由地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同时又产生了一种无可名状的征服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王洪勋决心迎难而上,努力攻克第一只"拦路虎"-俄语学习关,他把学习内容制作成小卡片装在口袋里,一有时间就掏出来看,认字母、练发音、背单词、学语法,经常加班学习到深夜,有时甚至连散步、上厕所的时间都在默记,常常练得嘴干唇裂、嗓子沙哑。靠着这种勇于拼搏的精神,他只用18天时间就熟练掌握了改装新机所需要的全部俄语单词和语句,并在考试中取得了满分100分的好成绩。牛刀小试,王洪勋信心倍增,原来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决心乘势而上尽快掌握新机座舱设备知识。他一边虚心向教员请教,一边勤于动脑思考,很快把座舱设备外部检查、进舱前检查、通电检查、开车检查等10多项复杂的检查程序和内容归纳成70多条简单顺口好记的口诀,提高了学习质量和进度。同年6月,王洪勋与战友们到芜湖进行实际改装训练。由于当地气候炎热,他这个北方汉子,刚开始有点水土不服,到后不久就生病住了医院,但当时地面学习任务很重,学习时间很紧,他白天一边坚持输液一边坚持看书,晚上还要忍着蚊虫叮咬学至深夜,他躺在床上反复熟悉操作规程,背记有关数据,住院7天,他的理论学习居然一点也没拉下,很令教员和战友们惊讶。因模拟机在高温天气下工作易烧毁机件,模拟训练往往都安排在晚上进行,王洪勋便主动把最佳训练时间让给别人,自己经常在零点以后训练,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靠着这股拼劲,他的模拟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上机前的航理和模拟机考试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当上级安排"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崔文戈为他的带教教员时,王洪勋立志要当崔文戈式的新时期优秀飞行员。他如饥似渴地钻研新机航理知识,虚心请教新机操纵要领,不放过理论和技术上的任何疑点。王洪勋经常围绕飞行理论问题刨根问底、苦思冥想,有人就对他说,该机飞机设备先进、结构复杂,但操纵简单,没有必要把那么多理论搞清楚。但王洪勋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不从理论上搞清楚,就是能把该机飞起来,也是飞得不明不白,遇到故障、特情不会处理,怎么可能把战机的最佳性能飞出来呢?"他结合训练实践,记录整理了1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洪勋第一批放单飞就受到教员的表扬。回到部队后,他更加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地刻苦训练,迅速成长为新机飞行技术尖子、四种气象教员,但他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善于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训练实践。他结合自己改装期间的心得体会,先后编写出了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某型飞机飞行员使用手册》、《某型飞机后舱设备使用软件》等实用教材,为部队后批飞行员的改装训练提供了方便,开辟了"快车道"。
二、着眼打赢需要,刻苦研练强强对抗战法
王洪勋对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有准确的定位,那就是瞄准强敌,集中全部才智创新强强对抗战法,为提升部队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有一年底,航空兵某师担负上级赋予的"强强对抗战法"研究任务,师、团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这项任务交给王洪勋所在的习洗一大队,并由他担任战法创新小组组长。这是组织上的信赖,也是对自己能力素质的考验,王洪勋深知搞战法创新的重要意义,倍感肩负的重任,唯恐有负重托。面对新的挑战,不能退缩、更无退路。搞强强对抗战法,离不开计算机、也必须借助计算机才能完成。为了掌握计算大量数据、绘制大量图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王洪勋一边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一边四处"拜师学艺"。听说机务人员中有不少本科生、研究生精通计算机,他就经常去机务大队请教;爱人是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就利用家属来队和探亲休假的短暂时间抓紧学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通过电话向专家咨询。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王洪勋渐渐成了计算机高手,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也在飞行训练中派上了用场。他第一个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下达飞行任务,提高了训练效益。他还用数码相机把新机后座舱几百个标牌拍下来,然后通过电脑读取,编程制作了座舱和检查程序教学软件,利用动画形式,展示座舱检查程序,简单易学,深受飞行人员欢迎;他主持编写了新机多媒体教程,使改装飞行员在电脑上更直观、更形象地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快了新员改装进度。王洪勋非常清楚,提高创新战法质量,不仅要有训练实践支撑,更要有高起点的战法理论基础作支撑,千难万难,最困难的是没有现成的资料、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没有先行者的指导帮助,更是没有大块的研练时间。面对重重困难,只有主动、没有被动,坐等什么都干不成。没有资料,就自己去收集,他广泛涉猎现代科技、战法理论、世界新武器装备等知识,买书、读书一度成为他最大的爱好。一次在大连疗养期间,为买到一本有关外军战法理论方面的书籍,他几乎跑遍了市区的所有书店。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购买了10余种150多本有关书籍。没能经验,自己去摸索,王洪勋带领战法创新小组,从"三个搞透"(敌情、我情、战场环境)入手,系统学习了战法,查阅整理了中距空战等12类40多万字的资料,计算了50多万个数据,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没有大块的时间,就拿出全部业余时间来研究,一年来王洪勋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战法的数据计算、推理演算上。2002年国庆节放假,岳父住院手术,妻子打电话让他回去照料、尽点孝心,可当时正是战法数据验证计算的关键阶段,他只好向妻子说明情况,又投入到繁琐的数据计算中,别人放了7天假,他加了7天班,每天都忙到凌晨两点以后,有时还通宵达旦,饿了就啃包方便面。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毅力,王洪勋带领战法创新小组,创新了8套强强对抗战法,通过主战飞机雷达、导弹、火控、电抗及综合机动性能对比,经过专家评审、仿真模拟、试飞验证后,有5套战法通过空军评审。
三、情注蓝天,矢志不渝献身于飞行事业
一心不能二用。对王洪勋看来在飞行事业上要有??就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始终淡泊名利,以无我忘我的精神,一门心思、全身心地投入到飞行事业中。为此,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理想理念和价值追求。与王洪勋同批入伍、同期毕业的两个战友停飞后转业进了海南航空公司,月薪万元以上,物质待遇相当丰厚,他们几次劝?对不起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今年2月,团党委在确定中级指挥班送学对象时,考虑到新战法还要进一步深化和演练,王洪勋作为战法创新小组的组长暂时还无法离岗学习,就安排了另一名与他一同入伍、一同毕业、也担任大队长的同志去学习。得知这一消息后,王洪勋心里非常坦然和平静,没有想不通,感到组织上的安排合情合理,他不但工作干劲不减,反而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战法创新中去。
王洪勋对事业重如山,敢称"拼命三朗",但他对家里的事情却从来是"不管不问",说成是"甩手丈夫"一点也不过分。1995年,王洪勋与未婚妻子李国盛定的婚期越来越近,可当时正处在歼七改装的关键时期,是筹办婚事还是搞好改装,"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王洪勋考虑再三,还是毅然选择了后者,他把一切婚前准备都交给未过门的新娘子,自己直到结婚前一天才匆匆赶回家当了回"甩手新郎"。结婚8年来,夫妻始终两地分居,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儿子出生后一直多病,几年来他妻子一个人带着到北京、保定等地奔波治疗,常常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有时妻子也很抱怨,王洪勋每次都对妻子重复那句老掉牙的话:"真是辛苦了,我回不去,请你原谅";父母年迈多病,作为独生子,他每年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有一年初,王洪勋到某地进行新机理论改装,尽管部队驻地离他家仅120公里,用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回家一趟,但王洪勋觉得时间宝贵、以后还有机会,为了不分心走神,在3个月的改装时间里,他"到了家门而不入",没有请假回过一趟家;奶奶患脑血栓,几次病重直到发展到脑瘫成了植物人,想见一面他这个长孙都未能如愿。所有这些,在别人看来都觉得不尽人情,每念及化,王洪勋感到非常内疚,他深知自古忠孝难双全,自己对不住亲人,但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培养;为了飞行事业、为了打赢明天的战争、为了祖国的安宁,自己失去的再多,他都义无反顾,无怨无悔。